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人生因技能而精彩 ——记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维修电工于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兵器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烟台市劳动模范、蓬莱市技术能手……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的背后,是他28年如一日的拼搏与创新。过早斑白的鬓发和橱中一摞摞厚厚的荣誉证书,印证了这位技能工人浸润着拼搏与踌躇、泪水与微笑、失败与成功的奋斗历程。他是于涛,东北工业集团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维修电工。

  成长从承担责任开始,面对重担,他丢掉拐杖,一切靠自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28年前,于涛离开技校,来到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

  年轻的于涛第一次随师傅修理机床故障曾满心好奇,他觉得像师傅那样围着机床听一听、敲一敲就能找出毛病、手到病除的本事太神了。他每天兴冲冲跟着师傅,只想学好本领,早点出徒。不曾想,本事还没学到家,师傅调走了,失去主心骨的他一下子傻了眼,车间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顶起维修这摊活儿,他只好硬着头皮接过师傅的工具箱,挑起了车间设备电气维修的大梁。

  岂料第一次“行诊”就出师不利。车工班一台立式车床停机,来招呼他去看看,面对“趴窝”的立式车床,于涛使出深身解数也没让它转动一下,只好灰溜溜地让领导去搬救兵了。下班后,他伫立在“趴窝”的立式车床前,心中的责任和压力让这个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默默地流下了泪水。既然接过了担子,就没有理由退缩,没有借口说不行。

  从此,于涛边干边学,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取经,向技术员请教,自己找来设备说明书逐一研究,业余时间即使再累也逼着自己潜进书中寻找答案。那段日子,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久而久之,随着对设备的熟悉和经验积累,终于达到手到病除的程度了。

  然而,PLC的迅猛发展,使他刚刚起步就已落伍。

  随着企业的发展,利用PLC进行自动控制的各类设备大批量涌入企业,车间一下子购进数台配有PLC控制器的专用设备。软件上那些清一色的纯英文说明并没有让他望而却步。没有汉化版,他就备一本英汉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抠。业余时间,他自学PLC简易教程,并自费购买了电脑,疑难之处打电话询问厂家。他的敲门砖终于叩响了PLC的大门,从无知到完全掌控这些配有PLC控制器的大型专用设备,他如凤凰涅槃般一飞而起,心胸豁然开朗。

  从此以后,凡是车间有新进设备,于涛一定第一时间靠上去,恨不能一下子把设备从里到外解剖得一清二楚。

  每每感到累的时候,于涛总爱琢磨,如何将维修时间进一步缩短,使之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提高维修效率。那个时候,于涛时而驻足于故障设备前,时而在工作台前凝神静思,时而穿梭于生产线,时而信手涂画草图,机遇总是垂青用心的人,不知道画了多少张草图,他找到了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就是对故障频发的设备列出一系列常见故障点,每一个故障点都列出对应的故障现象,如数控车床常见故障——超程、过载报警、刀台与刀号不对应等。然后每有故障出现,便可根据现象反推出故障点位置进行排除,省略许多无用功,大大缩短了故障排查时间。

  更绝的是,随着技能纯熟和对设备的充分了解,于涛掌握了“望闻问切”工作法,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远离设备几百米,一样可排查故障。有一次,他正在维修,有专机工找他排故障,分身无术的他对操作工说:“什么现象”,操作工说:“刀打了,电机主轴不转,现在启动不开”。他头都不抬,说:“拉下电闸,摁第一个热继电器复位电钮,重新上电,将设备退回原位,再重新启动”。操作工应声回去一试,果然解决问题,遂心服口服。

  企业发展日新月异,他的学习也没有止境。从2010年起,企业推行精益生产,他的创意也因此融入精益之魂。

  重卡桥总成吊装线的控制程序及控制过程限定了桥总成的下线速度,成为流水线上的瓶颈,影响每班产量,延长工作时间。车间领导找到于涛,鼓励他对此加以改善。

  数不清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的创意方案终于落地,他对吊装线进行改进,以提高吊装线运行速度,加快生产节拍。

  需要改进的是上件位的放车、要车操作过程。改进前,上件位进行放车操作后,操作者只能等待桥总成完全升起之后小车移动到预停位(用时40秒左右)后才能进行要车操作,如果操作者在工位等待操作,就影响了操作者的其他辅助操作时间,如果操作者不等待操作,去做其他辅助工作,在小车运行到预停位后不能及时进行要车操作而产生操作延时,影响吊装线的运行效率。于涛在PLC控制程序中增加要车记忆功能,在放车操作后便可直接进行要车操作。改进后,既消除了操作延迟时间40秒,提高运行效率,又使操作者多出40秒时间完成其他辅助工作。

  通过对控制程序的改进便一下子使桥总成装配线的下线吊装速度提高20%。

  结缘大赛并提升自主设计能力,使他向往的“上医治未病”境界渐成现实。他欣慰地看到“改变”已成习惯,已融入血脉。

  于涛一直以为,自己的一生应该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中快快乐乐、按部就班地随时间推进而进行下去,然而一场技能大赛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2005年,于涛被企业推荐参加烟台市职工技能大赛维修电工的比赛,结果他连入围决赛的资格都没取得。首次惨败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比赛思路和工作思路如此不同,后者对时间的要求更高,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严格,对过程的考评更注重考查参赛者的自主设计能力,是对平日积累的检验,典型的厚积薄发。

  天性不服输的他关起门来痛下功夫研究赛事,自己找来各种理论和实践习题练习。两年后,同样的赛事,他终于拔得头筹,“烟台市技术能手”等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原来技能可让人生如此精彩。

  从此后,烟台市级比赛维修电工第一名全被他包揽,参加山东省、吉林省的技能大赛也都斩获过第一名。2018年,在高手云集的全国第八届技能大赛中,他在生产任务重、训练时间短,又是异地参赛等不利情况下取得第7名的好成绩,荣获二等奖。

  大赛带来的荣誉他淡然视之,但大赛带来的启发他却如获至宝并屡屡运用到工作中。其中最受益的是,他学会了以自己的设计思路改变设备原有的程序,达到更符合生产需要的控制过程。

  这一能力使他如虎添翼,他再一次从被动地等待机器出现故障后再行修理转为改变机器原控制过程及方式,防止出现故障。他的第一件作品是注油机,他将其中的小继电器“硬”控制改成PLC“软”控制,动作简单,减少了故障点。一经改造,故障频率几乎为零。

  慢慢的,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改专机、改数控,减少误动作,发展到最后在领导的支持下对整条减速器装配线控制过程进行改造。

  车间减速器原装配线十六个工位放行是由操作者在装配完成后手动放行,难免因人为因素影响装配线效率,而且不利于发现装配过程中的问题点。他便在原有三菱Q00PLC基础上增加威纶通触摸屏、三色报警指示灯、开关电源及中间继电器等,使生产线做到工作状态有显示、定时放行流水作业。控制过程及状态显示如下:在触摸屏上可根据生产的需要设定生产节拍时间,在节拍时间内,正常工位为绿色指示灯,生产节拍时间前10秒全线各工位黄色指示灯闪烁加蜂鸣报警,提醒操作者。节拍时间到,各工位都正常装配线启动运转,将前一工位工件运送到下一工位,同时黄色指示灯及蜂鸣报警停止。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工作,按下本工位急停,本工位转为红色指示灯,节拍时间到,全线各工位黄色指示灯长亮,全线等待放行。急停工位记录停线一次,同时记录停线时间(各工位停线时间分别记录,并在触摸屏上直观显示,有利于了解影响生产进度的工位,进而了解停线原因,解决问题点,记录完当班数据后,可进行清零操作),直至急停工位全部复位,全线启动重新计时,真正实现了定量准时化生产。

  此次自行技术改造使生产线做到工作状态有显示、各工位由人工放行改为定时自动放行作业,提高装配效率10%,每个减速器总成可节省装配时间2.5分钟,每年可节约2100小时,节省能源消耗7.5万元、技改资金10万元。

  他深深懂得“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团队的力量才是企业进步的根本保障。

  这些年来,于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徒弟,全心全意做好传、帮、带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开发《PLC控制技术》课程,定期对他所在的车间及公司的维修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大家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经常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并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在一些专机自动化改造及一些设备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编程技巧,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他还将自己参加技能大赛的经验与参赛的同事分享,训练选手以参赛思维考虑解决问题。他甚至抽出个人休息时间专门陪同事进行赛前练习,悉心指导,助其取得好成绩。

  2014年底,公司以于涛和其它三位山东省首席技师为核心组成的技能人才队伍工作室,获得烟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被授予“烟台市技师工作站”,成为蓬莱当地唯一一家烟台市技师工作站,云集市级以上技术能手近30人。经过民主选举,于涛被推选为站长,带领着各工种技能精英围绕技能培训、讲座指导,名师带徒、传承技艺,整合资源、技术攻关,提升技能、参与竞赛,成果转化、推广交流五个模块出色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这名技校起点的技能工人,以他28年的执着追求和融入血液的创新习惯,为企业创造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2020年4月,在于涛的身上也因此又多了一个“齐鲁工匠”的荣誉。

  青春飞逝,激情燃烧。他已不乏好评与掌声,但谦逊的他却像饱满的谷穗,愈成熟便愈低垂着头、默默奉上沉甸甸的果实。28年过去了,于涛依然像当初进厂时一样,充满着对工作的激情,对企业的热爱和对自己所喜欢的职业的坚守,活跃在生产第一线。

  (陈凤海 赵微云 王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