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谢晓波: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由杭州文广集团、市工商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国资委、市投促局主办,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杭商传媒承办的第五届杭商国际化创新论坛,4月8日在杭州电视台举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谢晓波作了题为《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演讲。以下是谢晓波博士的演讲实录,本文在发表前已经经过演讲者审阅。

1.jpg

  杭州的未来就是现代化,今天我带来《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演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历程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现代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动态化的进步变迁过程。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通过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强有力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落后追赶先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现在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出发,可以把现代化的基本元素和主要标志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是否完成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标志。

  二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轴。工业化后期,城市人口的比重大体稳定在70%~80%。

  三是市场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统一国内市场和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

  四是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知识型劳动者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这是判别一个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五是教育科技的普及。伴随现代化,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普遍在40%以上,成人识字率超过95%。

  六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健全和完善。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全世界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国家中,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只有20个,其中欧洲12个: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爱尔兰;北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大洋洲2个: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4个: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有个形象的比喻,现代化就像是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成为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可能掉队,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但是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很低,而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更低。

  这些发达国家是怎样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第一点,系统高效的制度模式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要件。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能够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模式。

  第二点,社会政治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几乎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充分利用了一个时期内社会政治稳定的“和平红利”,美国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以后,没有在本土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因而拥有了150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第三点,科技教育发达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支撑。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四点,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在封闭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们都善于在开放的条件下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

  中国怎么来实现现代化?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曾长期领先世界各国,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据国际学术界权威研究,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份额,1500年达到25%左右,1600年达到29.2%,1820年达到峰值32.9%。但随着清政府后期走向自我封闭,而西方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我们落后并且挨打,错失了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快速下降,1870年下降到17.2%,1913年下降到8.9%,到新中国成立前减少不到5%。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国发展走到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系统勾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化思想最新、最系统的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对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作了深刻阐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总人口相加不到10亿,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甚至一个市。英法两国人口都是6300万左右,跟浙江省常住人口相当;加拿大人口3400万,跟贵州省接近;澳大利亚人口2300万,还不及上海市人口多;芬兰人口540万,约相当于杭州市人口的一半。

  中国这么一个1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1/5的大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将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给人类历史上带来深远影响。

  大国经济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越来越具备大国经济的特征。从供给看,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全部都有,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强大国内市场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调整,我国国内国际循环的权重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20年的31.6%,2006年~2020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那么,浙江怎样来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靠什么?靠科技,靠产业,靠企业,而科技、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又要靠人才、资金等要素。

  其次要扩大需求尤其是要扩大消费需求,那怎么样来扩大消费需求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李 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