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北重集团老专家陈豪、于正心伉俪的兵工情怀
■ 郭新燕

●于正心、陈豪(右一)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北重集团以陈豪、于正心等老一辈兵工人为原型的微电影《爸爸妈妈的橡树》带着笔者再一次穿越尘封的时光,致敬那段激情燃烧的兵工岁月。
这对老夫妇1958年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已经63年了,他们俩在青春岁月里扎根边疆,是北重集团火炮发展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的感人事迹和“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兵工人。
陈豪、于正心两人都毕业于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他们在青春岁月里选择了包头——当时一个黄沙漫天、经济落后的小城。在这片热土上,书写青春,坚守初心使命。
北重集团不仅见证了两人的爱情,而且成就了他们的事业。现年86岁的陈豪老人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依然侃侃而谈。
进入北重集团后,陈豪和于正心负责57毫米高射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和生产。1959年,两人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学习,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在完全依靠苏联产品图纸、工艺和工装的情况下,剩下所有的事都靠自己处理,其中就包括57毫米高炮的随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这两部分的研制和生产。
两人当时在工作、生活上都很困难的情况下面临着很多技术问题和系统性的工作。比如国产化问题,要把所有苏联的元器件、电机,所有的过程都要变成国产化。
意志坚定的兵工人没有逃避,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研发之路。由于厂房上面要生产,两人当时在16号厂房的地下室里一间小屋子,设计安装试验台进行试验调试。当时地下室没有天窗没有盖,风沙又特别大,一刮一地沙子,下雨天又是满地泥,两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产品攻关,最终完成了57毫米高炮完全自主生产,到50年代末完成了产品定型。
“这个产品改进后,57毫米高炮进行了援外,出口到很多国家。我作为专家,还经常去国外讲课。”说起当时的研发经历。陈豪依然记忆犹新。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专门的海军炮,当时是国家急需的。于正心、陈豪夫妇利用原来火炮的自动机核心技术,把单管变成了双管,把陆地的牵引炮换成了舰上用的。同时针对舰炮实战环境,加上了水冷、自动供弹系统,并创造性地把电子管改为了晶体管,将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应用在了产品上。后来,夫妻俩专门负责双57毫米舰炮生产,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第三个产品就是陈豪的丈夫于正心最引以自豪的“8910工程”——120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上世纪70年代,于正心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攻克高膛压火炮、履带式底盘、观瞄及火控系统等新技术,1984年底,120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研制出样机,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经过3门样炮的研制成功和千发炮弹的试验的严格考核,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在1990年成功设计定型。120毫米火炮填补了我们国家的大口径反坦克炮的空白。在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上,120毫米火炮以方队方式登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虽然陈豪夫妻俩已经退休多年,可两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退休后,他们把这份爱国情怀进行延续……陈豪和于正心编写了《战神火炮》等书籍,还把兵器相关知识发表在报纸上进行科普宣传。闲暇之余,他们应相关企业、街道、关工委的邀请,以于正心主讲、陈豪唱歌的形式宣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军工产品,用余热弘扬兵工精神。
“我们的故事其实很普通也很平凡,把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就是希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兵工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陈豪拉着笔者的手说道。
陈豪今年已经86岁高龄。笔者见到陈老时,她正和先生于正心坐在摇椅上翻看老照片,阳光穿过玻璃,光影照在陈老的脸上,仿佛在抚慰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为中国的兵工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