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祥涵
“后盖属于关键零部件,我们一定要在15天内完成生产加工。否则将影响后期发动机装配,甚至是产品总装生产进度。”江南工业集团六分厂塑压车间主任林中在班前会布置工作时说道。
近日,江南工业集团六分厂收到一批后盖的紧急生产任务后,立即组织召开专题生产会。分厂领导就各工序完成时间节点及单日产量进行了明确,并对质量、工艺、安全等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布置。根据分厂生产计划,在塑压车间的统一组织下,车钳班和塑压班正式开启了“两班倒”的生产赶制模式。

车钳班负责后盖的机加作业,是技术难度较大的生产岗位。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就算“两班倒”工作,也只能勉强完成任务。假如再遇到生产瓶颈,就可能出现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情况。为了提高加工效率,车钳班技师冯迎新提出可以采用数控设备代替普通车床完成后盖加工。经过车间和技术室讨论上报,分厂最后决定采纳他的提案。普通车床的后盖加工工艺已经得到固化,使用数控设备进行加工,就要重新编制符合新设备的加工工艺和程序。技术室主任黄前刚带领技术员徐彪,根据数控加工设备的特性,对后盖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确保了数控加工的顺利开展。运用此方法,生产效率提高了将近一倍。
车钳班班长卜力也运用上了数控机床加工后盖,加工完产品内圆后,他拿起产品进行观察。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内圆居然出现了崩裂的情况。他分析是不是因为刀具硬度不够,造成刀具磨损,使得加工时受力不均。于是,他将普通车刀更换成金刚石车刀再进行加工,虽然内圆崩裂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新车刀加工完内圆后,车刀的两边尖角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假如频繁更换车刀进行加工,将会影响加工效率。他想了一个办法,圆角比尖角的受力度要高,可以将车刀的两边尖角磨成R0.02的圆角。同时,他还通过多次试切对刀,将刀具端面和产品端面达到较高的平行度,确保了刀具的受力点不在两边的刀尖。通过多次的攻关尝试,最终拿下“拦路虎”,确保了生产的畅通。
塑压班也在为后盖的压制成型而努力奋战。站在170多度的磨具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天将十几斤的模具拿上拿下几百次,他们把凉爽的春天过成了炎热的夏天。特别是去年刚进公司的许慧波、蒋湘、周芳、易杨四名女职工,均拥有“独生女”“二孩妈妈”的身份,到了生产的战场上,也能排除万难,白班晚班轮流上,保证了及时产出。
通过13天的奋战,最终塑压车间提前2天完成了该批后盖的加工任务,为后期的发动机装配留下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