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蕊

●上海时装周期间举行的MODE展会上,青年设计师展示可持续时尚的创意,实现“旧衣新生”。周蕊/摄

●4月7日,游客在上海新天地观看新款时装。陈飞/摄
疫情没有阻挡上海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的脚步,备受瞩目的2021秋冬上海时装周近日重回线下举行。防控疫情与新品首发兼顾、为中国青年设计师搭建发光发亮的平台,上海时装周不仅是促动消费的新抓手,更在成为“中国时尚”走向世界的孵化器。
从上海到全球:中国设计师从这里走向世界
红外线仪器无感测温、入场无接触扫码、主动提供口罩等防疫用品,2021秋冬上海时装周上,潮人们在户外戴着口罩凹造型,在室内则是戴着口罩看秀。一周多时间里,100多场大秀陆续举行,为“中国时尚”“添把火”。
荷木品牌创始人、本土设计师杨凤蕊说,以重回线下的上海时装周为窗口,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多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正在被世界看到、读懂并热爱。
“希望更多的设计师可以一起从中国走向世界,以‘蜂巢式’的矩阵,打出‘中国时尚’的品牌力。”作为上海时装周的“老朋友”,本土青年设计师郭一然天说。
走过多季,上海时装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2021秋冬上海时装周作品发布参与品牌中,超过65%的品牌为多季连续走秀,上海本土品牌占比超过50%。品牌聚焦也日趋多元化,其中与环保结合的品牌超过40%,与非遗相关的品牌近20%,跨界合作品牌近50%。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说,上海时装周要为更多本土品牌、本土新锐设计师提供平台,让他们的才华、潜力充分释放,同时通过平台,培育大家耳熟能详的本土优质品牌,促进本土优质品牌的消费。
从秀场到商场:设计师品牌不再“高冷”
从秀场到商场的距离是多远?在上海,这个距离是步行5分钟。
距离新天地太平湖秀场仅仅5分钟距离的新天地时尚II购物中心内,来自20名中国知名本土设计师的“成名之作”成为了一场沉浸式展览的“主角”,居民可以在兜马路、逛商场的同时,与“中国时尚”来一场“亲密接触”。
“时装周正在为更多的时尚教育普及和时尚文化构建带来可能。”“中国时装设计师·观看之道”展览策展人李宠说,沉浸式展览并不是简单地将秀场上的作品搬到商场内,而是根据风格进行精心设置,启发消费者进行互动。比如,重工刺绣的作品往往需要更加近地观赏距离,展览专门放置了可以移动的放大镜,让消费者可以更细致地品味服装之美。
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汇聚起来,帮助中国本土设计师发展。
郭一然天说,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中国消费者对本土设计品牌的认同感正在逐年增强,设计师品牌YIRANTIAN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每季都有两位数的增长”。
除了电商新渠道的力量,产业链的力量也在越来越强劲。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海伦说,针对新锐原创设计师品牌遇到的商业行业资源缺乏的“痛点”,百联集团不仅在百联TX淮海的核心商业地标内专门开设了时髦快闪店,让更多青年设计师品牌可以进入千万家,还主动帮助他们对接更多的产业链资源,建设致力于帮助设计师品牌孵化的百联集团时尚中心——衍庆里,更高效地把优秀的创意新秀与上游配套和下游的买手衔接到一起。
“我们非常愿意扶持本土年轻设计师,帮助他们实现突破和成长。”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说,让中国的原创设计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时尚创造力,这正是上海时装周致力于促成的目标。
从西方到东方:疫情下“西降东升”背后有“秘密”
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上海消费“风景独好”:2021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超过48%。
繁荣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为全球时尚中心“向东走”提供更多的助力。
一项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时尚界“西强东弱”的格局正在逐步扭转。2020年,从时尚要素聚集来看,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连续三年稳居前二,纽约时装周由第三下降至第五,上海时装周则由第六上升至第四,充分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引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除上海时装周以外,其他样本时装周的要素聚集度绝对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东京、纽约及首尔下降幅度超40%。
郭一然天说,最初几个月,疫情对销售确实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去年5月开始,设计师品牌YIRANTIAN的销售就开始回暖,超过了前一年的同期水平。
她的感受与来自上海时装周的数据“不谋而合”。数据显示,通过时装周作品发布的推动,超过六成的品牌在2020年销售额有明显增长,近四成品牌新增线下实体店铺。
“上海想要发力建设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成全球新品首发地,需要有效能足够强劲的功能性大平台,上海时装周就是这样一个强力的平台。”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