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晓武 本报记者 陈琼泉 广东报道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43万城区人民风雨兼程一起走过特殊而不平凡的2020.这一年,广东汕尾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提质为抓手,高举党旗,奋勇前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三大行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这一年既是攻坚克难的一年,也是收获成果的一年。
回眸2020年,城区人民百感交集,心生激昂。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罗光钊
一、回顾过去 硕果累累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行动”、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平安城区”建设等为主抓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城区全面完成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标志着“十三五”胜利收官,城区站上了更高的发展起点。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城区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以扩容为主线,攻坚克难,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平台不断延伸;以提质为目标,聚力奋斗,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产业为支撑,敢闯敢拼,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加速集聚;以改革为导向,创新赋能,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以“三农”为根本,真抓实干,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更加协调;以人民为中心,不遗余力,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暖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努力拼搏的结果。
在成绩的面前,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占比小,产业链条延伸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新旧发展动能亟需转换;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城市智能化管理设施不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少,缺乏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该区总体上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度联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而我国正阔步迈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特别是城区作为汕尾市唯一中心城区,毗邻港澳,西接珠三角,东连汕潮揭,东承西接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革命老区扶持政策、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深圳光明区全面对口帮扶城区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机遇期和窗口期,牢牢把握城区发展所处的新方位,坚定朝着市委市政府对城区发展的目标指向,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城区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进程中率先示范、走在前列。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及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区委八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抢抓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机遇,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携手汕潮揭,积极构建具有城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努力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城区贡献。
●广东汕尾城区新貌
●广东汕尾城区新貌
●广东汕尾城区夜景
●广东汕尾城区夜景
“十四五”时期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治理效能获得新提升。区委八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分别对“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对2021年开好局起好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下来,该区政府系统将围绕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突出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致力打造东承西接先行区、科技产业创新区、生态旅游核心区、民生福祉引领区、平安稳定示范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农业总产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年度计划。
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罗光钊表态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八大方面工作:一是围绕东承西接,谋划发展新高度;二是围绕投资扩量,驱动经济新引擎;三是围绕简政放权,开启改革新局面;四是围绕精细管理,焕发城市新活力;五是围绕固农强基,展示城乡新风貌;六是围绕“两山”理念,打造宜居新环境;七是围绕幸福共享,扩大民生新成果;八是围绕提优增效,展现政府新形象。
罗光钊强调,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久久为功的工作韧劲,聚力开创城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为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二、聚力开创城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
作为重要议题,二月召开的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该区发展新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动员该区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围绕东承西接,谋划发展新高度
推进优惠政策落地,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省厅及深圳市,积极争取相关财政、投资、产业等优惠政策在城区落地。紧盯政策导向,着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卫生等短板领域做好项目策划,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抓“老基建”、突破“新基建”补齐“软基建”,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聚焦重大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户城区;积极融入双区”创新发展格局,努力争当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形成由市区核心区和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品清湖南岸片区、红草片区构成的“一核四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围绕投资扩量,驱动经济新引擎
以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全区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3项,年度计划投资93.16亿元。落实“1+5+X”协调机制。
以“双招双引”注入发展后劲,着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计划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85亿元;引进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教育卫生服务、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等行业投资项目15个以上;推动新招引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深入推进“招才引智”行动。
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接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行动计划。
以拓展消费市场激发增长动能,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组织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激发市场潜力;促进农村汽车消费;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消费增长。
围绕简政放权,开启改革新局面
扎实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六个通办”等政务服务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高效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达到100%、全流程网办达到90%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快“无证明城市”创建,加强清单规范管理,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推行失信惩戒,全面营造公平环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网格化智能分拨处置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实施村(社区)事务“阳光公开”工程。建立健全村(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围绕精细管理,激发城市新活力
推动城市扩容更新,配合市做好土地收页储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城市更新升级;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优化“一村(社区)一主题公园”建设,打造一批城市边角公园。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实现长效常治;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和最干净乡村。
打造全域景区,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推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渔旅融合发展,推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实施老城特色街巷活化工程,推出吃、喝、娱乐、购物等功能产品,打造“古香古色”文旅品牌;加强文创设计支持和引导,打造特色街区。
围绕固农强基,展示城乡新风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在海洋经济上下功夫,谋划建设蚝产业、海胆文化、农旅休闲、康养、未来科技等5个特色小镇,打造5个特色名村。
推动农村面貌全面提升,高标准推进“八个美丽”建设,全域打造全国最干净整洁的村庄。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0%以上,力争自然村雨污分流全覆盖。完善乡村农田灌溉、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
积极推进“5+2”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两山”理念,打造宜居新环境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丽景观。完善提升污水管网系统。全面保障土壤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规划建设5000亩金霞光森林公园,严厉打击破坏山体违法行为,强化森林防火,全力推进垦造水田、拆复垦等项目。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终端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倡导绿色出行,大力践行绿色消费,政府机关带头开展反浪费行动,引领文明节约新风尚。
围绕幸福共享,扩大民生新成果
突出抓好优质教育有效供给,加快保利幼儿园等7所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度,确保秋季招生前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200个,谋划附设一批托儿班;加快推进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标准化镇级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紧抓教育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积极打造健康城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医疗、医药、医保、医联体和数字医疗“五医”联动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巩固提升平安城区建设成果,守住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安全稳定底线。巩固禁毒、扫黑除恶成果,健全完善长效常治机制。坚决打击“两抢一盗”、走私诈骗、制假售假、涉野生动物等各类违法犯罪。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突出抓好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认真做好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争“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归零。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在全区村(社区)继续推广“长者饭堂”“爱心食堂”建设;提升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营造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浓厚氛围。
围绕提优增效,展现政府新形象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职全过程。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务生态。
把依法行政贯彻始终,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建设“阳光政府”;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把廉政防线扎紧筑牢,落实区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定期报告工作;切实办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实意识形态工作;持续为基层减负;严控“三公”经费;强化争先进位意识,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实现城区率先发展。
【相关链接】
回顾“十三五”
●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1.6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87.28亿元。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1.6平方公里拓展至36.6平方公里,扩大69.3%
●打通断头路、升级改造市政道路、修补建设城市支路86条。
●全面取缔载客三轮车,坚决拆除违法建筑38万平方米。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重点项目从2016年的34个增加到2020年的95个,完成年度投资从15.02亿元增加至160.39亿
●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6.8:41.1:42.1调整为2020年的9.3:33.5:57.2.
●提高营商便民服务水平,被 评为“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农业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17家。
●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城镇新增就业3.02万人,“两抢”警情从2017年180宗下降到2020年1宗
展望“十四五”
总目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 省治理效能获得新提升总定位奋力打造首善之城、善美之区
●在全市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宜憩的滨海新城
●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 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
工作重点
●打造东承西接先行区
●打造科技产业创新区
●打造生态旅游核心区
●打造民生福祉引领区
●打造平安稳定示范区
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升7.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年度计划
城区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二是实施出生缺陷诊断与免费筛查项目和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
三是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
五是推进城镇老小区改造项目
六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七是加强地质、水利等自然灾害综合治理项目;
八是深入实施垃圾分类项目;
九是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项目;
十是实施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