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自述(长篇连载之十二)
玉柴的综合制造观(98年制定)
产品设计要超前构思,主动更新;循环完善,反复验证;
标准设定要主动升级,足够代换;为我驾驭,拉动发展;
制造控制要优化集合,机制保证;无尽完善,逼近双零;
用户服务要随访随保,主动服务;竭诚换位,纵深拓展;
市场增扩要优势相宜,领先适用;要素分解,错落推进;
效益获取要依靠品牌,倚仗信用;相符社会,回馈公众
玉林柴油机厂服务观的核心是“竭诚”。用力要“竭”,用心要“诚”。制定了“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全面、热情、”的用户服务基本方针,确立了“随保当头、随访定量、主动服务、周到迅速、期内包修、包换、包退,期外随保零件配件供应,随保技术服务,随保技术更新与改进,随保便利用户”的工厂服务标准。
企业活动的最大追求是什么?是利润。而社会主义企业活动所追求的则应是以能够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利润。否则,企业可能丢失长远利益,丧失生存基础。此理知易行难。因为要提高社会效益,就要减利,要花钱,要投入,要经常在生产经营方面打破旧平衡,建立新秩序。逆水行舟,迎难而上,效益的提高,利益的获取,这就是玉林柴油机厂的社会效益观。
正是由于重视社会效益,现在我们把握了比过去大得多的主动权,得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为社会和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效益和积累。正确的社会效益观,在玉柴已经成为促进工厂腾飞的又一项有益的理念。
现在如何服务?玉柴的宗旨是:倾我所有、尽我所能、竭诚用户、诚信天下。将来怎么服务?玉柴一成不变的追求是:最大限度地集合最优,最大限度地集合最佳,把我国国力和国情有可能造就的最优和最佳集合起来,通过玉柴渠道送至用户,献给社会。
玉柴准备如何兑现“把我国国力和国情有可能造就的最优和最佳集合起来,通过玉柴渠道送至用户,献给社会”呢?“最优”和“最佳”首先是指产品水平。玉柴具有相当水平的110柴油机,继1990年元月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后,在1991年又跨出了重要一步:与德国的MAN公司签订了311万美元的一系列技术合作合同;在设计时选择了优于国内各种引进机型的结构紧凑度。
“最优”和“最佳”其次是指工艺水平,即工厂技术改造。为了在“八?五”期间使自己的工艺水平符合产品水平的要求,玉柴做了一系列精心的准备:1988年拟定和成型了新增3万台、投资3.17亿元(包括引进1611万美元)的“八?五”技改计划;以非凡的勇气、意志和毅力快速开发、快速建设、快速投产了专用于出口欧美的WY1.3全液压挖掘机,创造为突破水平、跻身国际内燃机强手之林所需的大量外汇。
从能够集合“最优”和“最佳”的宗旨出发,玉柴制订了“择优天下、系统组织、放手合作、为我所用”的外部力量借用方针,“大胆合作、放手合作、信任合作、竭诚合作、有效监督”的工厂对外合作方针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何看待产品制造标准?玉柴的产品标准观有五条:
1、产品标准是产品适用性的数据代换,一定范围内的产品标准大体可以反映该项产品在此范围的中庸水平。
2、现行国标、部标、行标大体反映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平均水平,它的落后程度与中国的政治地位、政治影响、军事地位以及民族传统极不相称。对比YC(玉柴)结合体可靠性“三级跳”的需要,上述标准严重不相适应,因此只能借鉴,不能全用。
3、任何标准制定的依据都是由人确定的;你是人,你可以确定依据。任何标准都是人制定的;你是人,你可以制定标准。
4、玉柴产品制造标准的制定依据是“三个台阶的需要”和一个“伴随适当”。
第一,市场竞争足够预先的需要;
第二,抵御入关冲击的需要;
第三,冲击国际市场的需要。
以上“三个台阶的需要”都必须伴随成本适当。
5、玉柴产品制造需要YC(玉柴)结合体全体成员统一依据,共同完善,日臻完美。
要以无过失的开发、无缺陷的制造、无疏漏的服务和超常规的策略来实现04年产销三万台重型柴油机的产品结构的调整——“补重”无过失、无缺陷、无疏漏和超常规从哲学角度看是做不到的,但却是可以逼近的,是可以无穷逼近的。
最大限度地争夺和实现这个“无穷逼近”是玉柴“人”2004年将要付出的主要价值之一。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全面调动 实现突破
——在全厂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1989年4月17日)
去年下半年以来,销售市场一直向我方转化。到现在为止,六缸机1989年需求已达1.7万台。供柳汽计划内价格×××××元,计划外超供价×××××元,零售价已达×××××元。发电机组持续畅销,2105型柴油机出口需求量有增无减,价格合理。
根据1988年本厂和政府签订的税利包干上交合同,1989年和1990年本厂所得税利绝大部分继续留给企业还贷和发展。预计到今年底,我们可还清“七·五”期间到目前为止所得到的全部技改贷款,而且还有盈余,并将有能力把项目延续和扩大,进一步改善本厂装备条件。
在1989年,玉柴对社会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公共关系还在进一步发展,玉柴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支持在继续增加。
可以说,我们厂在1989年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好机会、好条件。为了这个机遇的到来,全厂职工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提高质量、争创信誉、开拓市场、促进价格,用玉柴特殊的劳动换来了社会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
机遇来之不易要珍惜,机遇稍纵即逝要把握。机遇的背后就是利益,就要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否则对不起我们过去的努力,对不起将来的发展。
机遇把握好不好看两条:一是质量上升还是下降,上升就光明,下降则黑暗;二看我们能不能实现“争八保七”,完成“三、二、五”。“争八保七”是指六缸机争取完成8000台,保证完成7000台。“三、二、五”是指三千万元(注:指销售额达3000万元。下同)发电机组,2000台两缸机,500辆汽车。三千万机组特别要强调的是700台30—50千瓦机组,市场好,产成的把握大,质量的把握大,利润又丰厚,一定要完成。
实现了“争八保七”,完成了“三、二、五”,我们厂的产值将超过亿元,税利将达到2500万元以上。
我们要牢牢把握今天的机遇,还要为明天的发展去努力扩大和创造新的机遇。
1989年的两项新产品开发计划意义重大。能否完成计划将直接决定我们厂在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命运。这两项新产品,一个是挖掘机,一个是6110型柴油机。
5台挖掘机样机能不能在10月份试制成功,将决定我们厂在“八·五”期间能不能拥有一个每年2000万美元的外汇来源,将决定我们能不能进行高水平的、或者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改造。
6110型柴油机的国家级鉴定能不能在1989年顺利通过,将决定我们厂在“八·五”期间能不能有一个大规划、高水平的发展。
“八·五”期间玉柴要干什么?要争取投入5亿2千万元,要实现年产6110型7万台,480型10万台,挖掘机2000台,1万台农用汽车,要实现年产值17亿元,要实现年税利4亿元一句话,要通过上述数字的实现,使玉柴向传统的生产方式告别,向传统的工艺水平告别,向落后的生产方式告别。
(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