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厂管理中的决策(1985年7月)
工厂决策的一般概念是指企业主要负责人在长远规划、中期打算、年度方针方面,在新产品开发、人才开发、经营策略方面和其他能够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走向的重大问题面前所作的抉择。它不同于企业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决定。后者影响面小,可以分工负责、分层决议,而决策的正确与否至少在工厂的一段历史上会留下痕迹。工厂决策的组织者和代表人是厂长,被监督人和最终负责人当然也只能是厂长。因此,让厂长充分了解正确决策的各项先决条件,特别是其中对厂长个人素质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就十分重要。
现代管理对决策的要求已从凭借决策者个人经验和直观判断的传统方法发展到依靠决策前的定量分析,即依靠数学上的统计决策论。由于决策者个人素质对决策过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也可以认为决策是一门数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和综合性学科,拿正确决策的先决条件来说,涉及到的问题量大、面广、有深度,本文仅就接触过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认识,以供交流。
1984年玉柴产生过三项重大的工厂决策:一是5月间关于年度产量承包办法的方针决策;二是6月间关于“七·五”规划争项目的方向的决策;三是9月间关于争取下放玉林地方积极参与组织联合生产的工厂战略决策。前两项已经取得成功,证实了决策的正确。第三项的效果验证尚需时间,尚需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可以预期这一项决策将比前两项取得更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果。
●王建明
三项决策的产生过程都不容易,都历经反复论证,以至争论、辩论,在实施决策方面似乎都存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在今天回顾一下很有助于认识正确决策的条件问题。
1984年5月,玉柴6Q机全年定货数量只有350台,1—4月仅装机96台,库存配套件严重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期高达512天,装机质量事故频频出现,职工情绪受到严重影响,根据这个现状要不要修改年产1000台的生产计划和用什么办法去完成年度计划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工厂决策层经过对经营、生产、质量等部门大量信息的汇总,经过反复论证统一了以下认识:订货数量上不去不是因为市场不需要,而是因为产品质量有问题,用户不放心,不敢订;产品质量问题不是由于技术不过关,而是由于管理混乱、责任不明;产量上不去不是整体能力不足,而是被局部能力欠缺所限,从整体看还有很大潜力;工厂陷入的多进少出、资金积压的恶性循环只有靠上质量、争市场、挖潜力、多产出来打破,后退决无出路。
基于上述认识,决策的目标是上质量、争市场、挖潜力,坚决完成原计划;决策的措施是制定以质量为中心,台套为基数,递增奖励促高产,层层有权,层层负责,责权利紧密挂勾的经济责任制。决策实施后的第一个月产量突破130台,第二个月不仅产量突破,质量方面也有了良好的反映,到1984年底,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并始终保持了质量领先的地位,为“七·五”规划的顺利报批、为1985年产量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基础。这一项决策产生的条件是决策人对市场、质量、能力、行业动态等方面信息的透彻分析和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是决策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选择。
正确决策的另一个条件是决策者要有自觉、强烈的决策意识,不使自己从决策人降格为决定人。要善于通过助手和职能机构抓住今天,通过有效的信息处理和深思熟虑计划明天,通过对方针大计、经济政策和行业趋势的精心研究规划后天。
“七·五”规划争项目是玉柴1984年又一项主要的工厂决策,同样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作出的。比人缘、比实力、比产品条件,我们不如国内很多大中型骨干企业,但条件是可以转化和创造的,微小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厂的决策是:会内争取和会外活动相结合,文字表达和实力显示相结合,缜密论证和快速敏捷相结合,“七·五”项目务求必上。决策以后先后出动11批40余人次紧张工作,工厂决策人频繁出动、落实报批,如果没有强烈的决策意识,如果不能摆正今天、明天、后天三者关系,如果决策人不是集中精力于决策而是热衷于事务,就不可能取得这次报批项目的成功。
决策人使命重大,责任重大。“知人善任”首先要做到“知己善防”。“知己”是了解和承认自己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善防”是防止因自己的不足影响正确决策。一般来说,谨慎稳重类型的决策人是要防止当断不断,拖泥带水,坐失良机;理想自信类型的决策人要防止片面乐观,顾此失彼。“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党委、尊重专门工作者、尊重职工代表大会,国家越是放权,越要谨慎决策,力求避免重大失误。
决策脱离了实施,决策本身脱离目标实现,那么这个决策再正确也没有意义。决策人不仅应当能够看远一步、看早一步,而且应当同时又是一个有创造精神、有意志、有毅力、能够吸引职工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组织家和宣传鼓动家。
有条件的工厂决策人还应当尽量多地掌握决策定量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有关“风险型”决策问题。玉柴1984年产量决策属“风险型”决策,应用无数的贝叶斯决策法,当假设可销售1000台与可销售350台的状态概率比为03∶04时,损益期望值比至少达12∶1.该决策运用定量分析法加以验证也是正确的,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观念和意识的转化是改革与振兴的先导(1986年2月4日)
1985年10月,在整党对照检查阶段,玉柴党委曾经旗帜鲜明地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在党性和党风问题上不仅要注意那些最容易引起群众反感的以权谋私、官僚主义问题,还要注意观念守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指出:“现在,我们党除了存在着上述思想、作风、组织上的严重不纯以外,还在许多方面同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这次整党总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这一段话实质上就是讲意识、讲观念、讲转化的必要。许多方面不相适应,首先就是意识、观念方面不适应,而要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破除陈旧的观念,实现意识观念的适应性转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意识转化了,观念正确了,就能够加速改革的进程,加快经济的振兴。
1985年10月中旬,玉柴党委专门就整党决定中的这一段话,就意识和观念的转化问题向全体党员上了一次党课。这一次党课提出了在玉柴迫切需要形成的五种意识和应当树立的五个观念,它们是:
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树高素质、敢进取、快节奏的观念;以紧迫的生存发展意识,树竞争机制中的强者观念;以顽强的实践意识,树探索与改革中的求实观念;以劳动者是主人翁的自觉意识,树新时期建设者的价值观念;以日趋成熟的大工业生产意识,树生产关系中的竭诚服务的观念。
在展开论述的同时,党课上还列举了观念守旧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它们的危害,使全体党员认识到观念守旧是实现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总任务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是改革的主要障碍,是企业经济振兴和发展的一大阻力。长期坚持观念守旧,同样是党性不纯,同样是党风不正。观念守旧与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的不同在于,前者往往不和群众利益直接冲突,不易直接引起群众反感。就这个特点讲,观念守旧具有更大的消极作用。这些提法震动了党员,震动了群众,也促使企业领导和企业党委进一步认清了意识观念与改革振兴的关系,更加自觉注重对职工的意识教育和观念转化教育,注重培养和形成充分反映新意识、新观念的企业精神。
(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