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自述(长篇连载之三)
马洪序Ⅰ
玉林地处偏远的广西东南部,小商品经济活跃,大工业文明却十分少有,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中国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却在这里崛起,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正是王建明,带领着一群玉柴人,创造了这一奇迹。《企业工作思绪——玉柴断想》一书就是对此的实践总结。该书的作者王建明来自山高路远的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有公司,从他饱含着智慧与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玉柴近十五年来充满传奇色彩和奋斗不止的发展轨迹,展现了玉柴人特有的精神境界和企业经营理念,记录了王建明在企业领导工作岗位上所进行的创造性探索和实践。这不仅为经济学者研究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亦为企业经营者探索如何引导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王建明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即投身于玉柴建设,虽身在小城镇却胸怀大志,他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玉柴,他与与柴同步成长,创出了“玉柴机器——王牌动力”的品牌,享誉大江南北。在领导玉柴的十几年时间里,王建明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坚定不移地实践着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富有创造性地推动着本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使一个固定资产不足800万元的小型柴油机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拥有34亿元总资产,全年产值近20亿元的大规模的内燃机生产企业。他的创新思维,一往无前的拚搏精神,较高的领导艺术,巧妙的竞争手段,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经营和金融灵活运作的谋略,特别是“人为本,零起点,争第一”的企业理念,值得企业界学习借鉴、值得经济学界研究和总结。
这本书是王建明多年心血的结晶,它透出了对玉柴人的爱、对玉柴的一往情深。也是玉柴人奉献给社会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不仅体现了玉柴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商战谋略,也从一个企业的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和辉煌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开放才能搞活,只有搞活,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富有生命力。
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年,国有企业承担着新的巨大的改革发展任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装配水平和制造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初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要取胜未来的竞争,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苦练内功,从严治企,抓好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敏锐捕捉未来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善于适应未来企业竞争新法则、新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企业家加倍努力,继往开来,奋起直追。
国企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大批有德有才的企业家,民族工业的振兴需要有一大批有历史使命感,有远大志向的企业家。希望王建明同志继续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立新功。
艾丰序Ⅱ
玉柴是我国名牌企业。玉柴老总王建明是我国著名企业家,我的老朋友。我和他的交往多少有点奇特。认识好多年,见面机会很少,可精神上的联系却一直不断,彼此的了解——更准确地说是理解得比较深。他写的这本《企业工作思绪——玉柴断想》要出版,请我写一篇序言,我觉得这是责无旁贷不必推脱的事情。
(一)
未见王建明,就知道他的事。90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新华社的老记者余辉音极力向我推荐王建明的业绩。当时玉柴生产的一种小型挖掘机,很适合欧美家庭使用,出口量不小。广西的一个工厂能够把自己的机械产品打进发达国家市场,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新闻意义的事情。报纸对此作了报道。王建明的名字就在那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此后,大约是1992年下半年,王建明开始筹措玉柴的股份制改制,我们在北京见了面。当时还有熟悉股份制运作的刘纪鹏先生,一起帮他出了操作性的主意。后来,玉柴股份制改造很顺利。1994年又进一步吸收了国外资本:玉柴的业绩引起了全国的瞩目。这些年,玉柴虽然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企业的发展一直是迅猛的,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迅速提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能够坚定地走股份制道路,王建明的观念应该说是很超前的,魄力也是够大的。当然,以后玉柴的发展更从多方面证明了他的水平。
(二)
企业家写的书有两种。一种是用业绩凝聚而成的“书”,那就是他所管理的企业。有人说,企业是企业家素质和文化的外化和物化。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什么是企业家,现在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很难界定一些什么固定的标准。但我认为有一条实践的标准,应该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创造了名牌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应该被认定为企业家。用这个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认为王建明的这本书写得很好,所以他被称为企业家是当之无愧的。企业家写的另一种书则是用文字撰写的书了。这种书除个别的是散文、小说的文艺创作之类外,大多是由自己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升华出来的学术性著作。王建明的这本《企业工作思绪——玉柴断想》,就是属于后一种书。其实这两种书的根子都是企业家的实践,不过一个是见之于“实”,一个是见之于“虚”。当然也还有另一类情况,有一些起初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后来“下海经商了,他们也有学术著作,不过他们则先有“虚”的书,后有“实”的业绩。
对于企业家出书,对于企业家从事学术活动,我了解,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积极主张这样做,有人则主张“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我想,就每个人来说,这是自己的自由,也和每个人的个性和每个人的具体处境有一定关系,是不可强求一律的。但从宏观的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家队伍或曰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和成长,是经济改革的一大收获。中国企业家队伍成熟之时,也就是中国改革成功之日。企业家不仅创造了企业经营的业绩,而且写出相应的学术著作,是企业家成熟起来的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书籍的出现,是十分可喜可贺的事情。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我觉得王建明的这本书的出版,并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这样的大潮中的一朵显眼的浪花。
(三)
王建明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原汁原味”。书里收集的文章,除了极少数外,几乎全是他在企业管理工作的讲话,并写明了这些讲话的年月日和具体场合。从现在我见到的文字看,恐怕在出书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修改,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和口气,其中包括许多“家丑”,也都原封不动地“存放”在那里。这样的书,我们也可以挑剔它的加工不够,但也有它的独特好处。一个是使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具体操作的真实情况,给人以真情实感。一个是从交流经验的角度看,这样的书籍更能让人拿到没有经过任何粉饰的“干货”,从而更容易借鉴。一个是它可以作为一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半成品”,不同研究目的的人,可以从中吸取不同的东西。
(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