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作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发高

1.jpg

●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

2.jpg

  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针对目前中国电力低碳转型进展,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舒印彪表示,第一,中国的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了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这占世界的风电、太阳能累计发电装机的34%和33%,都在世界首位。中国新能源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海上风电现在最大的单机达到了1.2万千瓦,光伏210毫米硅片大尺寸组件最大功率达到了670瓦,新能源发电成本显著下降,近10年陆上的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分别下降了40%和82%。

  第二,中国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以电代煤、以电代油。2016年以来,累计电能替代电量超过了9000亿千瓦时,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的电动汽车城际快充网络,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了500万辆,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7%,在过去10年增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

  第三,特高压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特高压是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占地省的显著技术优势,是西部大型水电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的关键技术。这10年来,特高压累计投资了9150亿元,建成了13回交流特高压和16回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年输送电量达到4500亿千瓦时,其中70%都是可再生能源。依托特高压大电网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的开发,在西南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等领域建成了4个水电基地,在中国的三北地区,甘肃、新疆、宁夏等省份建成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8个,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建成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8个。

  第四,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他表示,86%的煤电机组都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全国的供电煤耗现在是305克每千瓦时,过去10年下降了每千瓦时28克,这相当于年减少煤炭消耗1.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同时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煤电装机占比历史上首次降到50%以下,大力发展垃圾发电、污泥耦合发电,同时建成9个煤电CCUS示范项目,年二氧化碳普及能力达到了40万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

  舒印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任务最重、责任最艰巨,也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是113亿吨,能源领域碳排放是98亿吨,占到了87%。其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是42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7%。

  对此,舒印彪表示,“再电计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再电计划就是要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电是现代能源系统的中心,我们就是要在生存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可再生。在消费侧,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控碳、脱碳,在传统电气化基础上实现高度的电气化社会。”

  舒印彪指出,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电力系统将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过去一百多年来,电力系统已经形成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在规划运行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成熟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障了可靠的电力供应。

  而未来,我国将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将发生变化:高碳电力系统变为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变为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确定性、可控性连续电源变为不确定性、随机性、波动性电源,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惯量电力系统,“这都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挑战。”,他说。

  新型电力系统有四个基本特征广泛互联是首要

  舒印彪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广泛互联。“要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获取季节差互补、风广水火互调和跨地区、跨领域补偿调节等效益,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和互为备用。”

  第二,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互动化,改变传统能源电力的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

  第三,灵活柔性。新能源要能够主动平抑处理波动,成为电网友好型电源,要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提升主动支撑性能。电网要充分具备调峰调频能力,实现灵活柔性性质,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

  第四,安全可控。以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舒印彪指出,“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协同,加快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的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要攻克CCUS高效率、低成本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主动需求响应等电力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