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艳,是云南镇雄县人,现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创业。1997年嫁到高港区永安洲镇。2013年,从全职妈妈成为单亲妈妈的我,背着10多万元债务,领着一双儿女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起初,我们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为解燃眉之急,思忖再三,我选择了高效农业项目,一来,民以食为天,项目前景好;二来,也可暂以农场为家。我向亲戚朋友凑了60多万元,在离孩子学校不远的口岸街道徐庄村承包了500亩地,创办凤栖湖农场,种植稻麦两熟。
当时的徐庄村还都是土路,新到村挂职的党总支书记徐勤生正带领大伙儿修桥铺路,垦荒造田。我的农场就是在一片荒地中开垦出来的。
由于是生地,头一茬小麦、水稻的产量非常低,即使我跟10多个工人每天没日没夜在田间地头忙活,也没能实现丰产丰收,亏本,是肯定的。
但我不气馁,农民出身的我明白,地嘛,种种就熟了。第二年,农场的土地明显肥沃不少,我精选南梗46、南梗5055、南梗9108等优质品种进行种植,采用人工除草,使用羊粪、鸡粪、中草药发酵有机肥,确保稻米的品质和口感,又四处去跑市场、找客户,打开销路。辛勤的耕耘终于见到了回报,无锡宜兴一家面粉厂与我们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订单式收购农场的小麦,上海、常州等地的客户也指定我们为其稻米供应商。当我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喜滋滋地等待货车来拉稻谷时,却被通行问题难住了。
我的农场地处村庄东北角,需要穿村而过,而农场四周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货车根本开不进来。这可急坏了我,赶紧找到徐勤生书记,徐书记当即承诺,优先解决农场的出行难。很快,在徐书记的帮助下,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路从村头直通农场,一车又一车的稻谷按时发往客户手中。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随着徐庄村的村容村貌日益改善,我的农场也跟着享受“红利”。2016年,农场规模扩大至1600余亩,除了种植小麦、水稻,还辟出100亩地,种植西瓜、草莓和玉菇甜瓜,我又投入20多万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旋耕机、化除机等农用机械,进行机械化规模种植。在徐书记的指导下,农场成功注册“泰港凤栖湖”商标,拿到了“绿色食品”标志,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气也越来越旺。每年夏季西瓜采摘季,都有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最多时,日接待量超200人。去年,紧邻徐庄村的凤栖湖生态区建成开放,人气更是翻了倍,不少外地游客专程驾车来这里游玩、采摘,大伙儿都说,这里环境美、空气好、瓜果甜,真是乡村自驾游的好去处。
村庄好环境让我的农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场不仅被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心、中国国际品牌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评选为“中国生态有机食品行业首选品牌”,还获授“江苏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农场的玉菇甜瓜、特小凤西瓜、早佳8424西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我个人也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带能手”、“泰州市三八红旗手”、“泰州市乡土人才大师”、“高港区最美农业人”等荣誉称号。
这几年,“泰港凤栖湖”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响,加之高港区农业农村局、妇联等部门的扶持,以及相关镇街、学校、企业等的帮助,每年农场的稻米都供不应求,利润也是逆势上扬。去年,农场纯利润达到100万元。
如今,我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购置了新房、新车,一家人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很感激淳朴善良的徐庄村民对我这个“外乡人”的支持,农场也吸纳了当地30多名65岁以上的村民务工,每人日工资60至100元,也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此外,这10余年来,我坚持带着孩子做公益,捐资助学,慰问孤寡老人和孤儿,给留守老人等特殊家庭送温暖,还定向资助了老家镇雄县一所学校的30多名困境学子。我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就要像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采访整理:王馨凤 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