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山能淄矿:“新经济”助推传统产业“腾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新技术催生新事物,新经济助力新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融合的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正在悄然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以传统产业为主业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科学诊断、瞄准时机、精准发力,积极抢滩“新经济”、拥抱“新经济”、借势“新经济”,交出了一份业内瞩目、职工满意的经营答卷。

  抢滩“新经济”开辟崭新商业“版图”

  买卖煤炭、钢铁、水泥等大宗物资,像在“天猫”上买东西一样方便?没错,淄矿集团有这样一个依靠煤炭生产却又颠覆人们印象中煤炭企业特质的企业——齐鲁云商,这是一个网上商城。

  “齐鲁云商要对接融入‘新经济’发展大潮,以打造‘平台+供应链’煤炭金融电商新模式为目标,突出‘服务’这个根本,高标准起步,全力为煤炭企业站在互联网‘风口’实现‘华丽转身’发挥作用。”早在齐鲁云商成立之初,淄矿集团就提出了定位和要求。

  围绕既定目标,齐鲁云商打破国有企业传统经营模式,创新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先后从阿里、华为、浪潮、当当、大华银行、中融新大、国美金控等国内领先企业,引进系统开发、互联网运营、物流、金融等领域高端专业人才30余名。

  同时,他们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竞争力,先后从阿里巴巴、京东、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企业、高校邀请专家教授,成功举办了11期云商讲堂系列培训交流活动。

  运营团队日渐成熟,为齐鲁云商平台推广、功能改进、市场拓展等核心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齐鲁云商平台积极致力于构建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宗物资交易生态圈,涵盖各类大宗物资生产、供应、销售、运输、仓储及需求,秉承“安全、高效、自由、低价”的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交易运营、仓储物流、信息资讯、数据技术、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性服务。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包括项目管理、产品设计、架构搭建、编程开发、后台测试的完整技术开发体系。电商交易、无车承运、云仓物联、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实现了完全自主开发,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并具备平台后续迭代、与其他系统对接的独立开发能力。”齐鲁云商董事长王德龙介绍。

  在齐鲁云商物流平台监控室,笔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了线上实时的成交情况和交易动态,中国地图上动态展示着以淄博为核心向周边煤炭交易省份辐射物流的情况。据了解,齐鲁云商公司分布在青岛、济南、淄博、北京、西安等地,业务覆盖大宗能源、网络货运、医疗健康、农牧食品、车后汽配等五个专业。平台自上线以来,累计交易额770多亿,累计注册车辆26余万辆,注册用户780余家,累计纳税近12亿,创效近9000万。

  拥抱“新经济”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新经济”不仅在新版块大展身手,在助力传统行业升级转型方面更是举足轻重、意义非凡。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华水泥公司的“涅槃重生”。

  成立于2004年的东华水泥公司,是一家集石灰石矿山开采、熟料、水泥、矿粉、发电、固废处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随着国内形势和智慧生产的发展变化,水泥虽不是淘汰类行业,但已被贴上了高耗能、限制类、去产能的标签,生产方式和经营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水平。”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庆文说,尤其是2012年-2016年经济萧条时期,东华水泥的经营情况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创新者生,守旧者亡。面对生存的考验,创新势在必行。2018年2月27日,阿里云山东分公司经理韩飞到淄矿集团洽谈业务,重点介绍阿里云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了解到相关情况,东华水泥领导班子眼前一亮,他们主动出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借助“新经济”力量,通过大数据技术,建设“水泥工业大脑”解决熟料生产全过程降能耗和提高产品质量,甚至预测设备故障等问题。

  说干就干。2018年7月,东华水泥同阿里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山东东华智能制造研究院,斥资2.17亿元全力研发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激活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中积累沉淀的大量数据,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让数据产生价值。

  该公司通过将大数据、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融入生产,从磅房的无人值守,到供料现场系统的自动布料、取料,再到水泥“工业大脑”的上线运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投入就有产出,付出就有回报。水泥“工业大脑”的全面运行,将东华水泥带入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多次历史性突破。2020年,该公司创利是“十三五”初的69.4倍,熟料标准煤耗、综合电耗分别比2015年降低14.53%和21.90%。

  “新经济”不仅带领传统企业“脱胎换骨”,更为公司经营模式带来新的机遇。李庆文介绍,东华水泥和阿里云两家公司签订了联合推广水泥“工业大脑”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建材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从“产业智慧化”走向“智慧产业化”,实现由“卖水泥”向“卖大脑”质的飞跃。 借势“新经济”

  大步“领跑”新兴区域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生态管控的逐渐重视,绿色开采成为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膏体充填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淄矿集团康格公司就是一家集技术服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托管运营、技术培训于一体的膏体充填专业化公司。“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如何能够与时俱进,推进膏体充填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实现高标准起步、高效率运营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该公司董事长孙刚说。

  他们致力于充填开采的智能、无人、安全发展之路,围绕做优装备智能升级,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KG3000智能充填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网络、总线、智能管理“三项技术”建立生产数据库,能够有效提高对膏体配比、设备运行状态、生产状态的识别能力,增强控制决策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式”向“精准智能化”控制的生产模式转变。

  “智能化充填系统运营后,充填人员由以前的22人减少到6人,充填效率提升30%以上,向充填无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康格公司副总经理、康格充填开采研究院院长施现院说。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实现了充填液位的自动识别,为充填工作面剩余充填立方数计算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目前,该公司已建成7个智能化充填工作面。

  核心技术的研发使用,使康格公司多项数据指标居全国首位。该公司承担的2项国家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膏体充填行业领域技术空白。

  与此同时,淄矿集团借势智慧矿山建设,围绕采煤、掘进、辅助运输、防冲、机器人巡检等方面,大力引进智能化系统和设备,数字孪生智能掘进、智能钻机等11类智慧平台陆续登台,并在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亮相。

  截至目前,该集团7对生产矿井的主运、供电、压风等生产系统实现远程集中控制、无人值守,累计减少岗位215个,唐口、双欣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多个项目走在了煤炭行业前列。

  “通过智慧矿山建设,我们的原煤生产效率、掘进工效率分别同比提高5.75%和3.85%。矿井生产力得到根本提升,达到了高产高效、智慧保安的最终目的。”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书翔说。

  (范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