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沁林
宋朝人的春节假期是从腊月二十七起,一直休到正月十五,整整要休息一个月。这么长的“黄金周”,宋代人是用怎样的狂欢节目来度过的呢?让我们还是从一首宋诗开始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饮屠苏
这首王安石的《元日》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宋人过年的习俗。现代人最不熟悉的,恐怕是“屠苏”。
屠苏是一种草本植物,用这种草酿造的酒被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屠苏酒是宋代人过年的必备饮品。如果当时有电视广告,画面中活蹦乱跳、载歌载舞, 对着观众狂轰滥炸的广告词定是“今年过年不收礼呀,收礼就收屠苏酒”。
因为流行、因为时髦,很多宋人都将其入诗。譬如苏轼的“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陆游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苏辙的“年年最后饮屠苏, 不觉年来七十余”,文天祥的“尤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毛滂的“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饮屠苏酒时和我们现在的酒席规则不太相同。一般来说,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 而过年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原因嘛, 北魏人董勋解释得很清楚:“少者得岁, 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通俗点说就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贴桃符
王安石的《元日》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习俗,也让一些人迷惑。其实,诗中的新桃和旧符就是翻门如今的春联。
春联,古时称为“桃符”。据传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春联经过对偶、骄偶、律偶阶段的演变,到宋代定型,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春联格式。
宋代时,已是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都要在过年时写春联、贴春联。宋太宗时的宰相吕蒙正便有著名的春联故事流传下来。话说吕宰相在尚未金榜题名时,家境贫寒年春节,他在家门口贴了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邻居们看了大惑不解, 向他请教,他却笑而不语。还是有人最后来释了疑。上联缺“一”, 下联缺“十”, 这不是吕大人在含蓄地告诉别人, 自家“缺衣少食”么。如此聪明,怪不得最后能官居一品,做了宰相。
而关于宋代另一个宰相王安石的春联故事则有些香艳。据说在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 原来是镇上首富马员外在征联择婿。马小姐出的是上联,联中所书“走马灯, 灯走马, 灯熄马停步”。王安石暗想此联不错, 看来马小姐是个才女,可惜自己要急着赶考, 只好匆匆离去。没想到主考官欧阳修在面试日竟出个下联来考察他:“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脱口将马小姐的上联对出。欧阳修听罢直赞有才。王安石心说“此女吾之贤助也”。于是日夜兼程打马飞奔回江宁,冲到马家门前龙飞凤舞将欧阳修的下联挥就,让仆人速速递上。再往后,就是才子佳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和这样有趣味的春联相比,我们现在的春联似乎少了几分文采。也许,我们可以从春节的对联开始,拾遗老祖宗的精华,体现宋人生活的雅致。
燃爆竹
至于王安石《元日》中的爆竹, 起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初指燃竹而爆, 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而将火药制成爆竹则是宋代人的发明。
到了宋代, 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在宋人孟元老所撰的,描写北宋宣和年间旧事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记载“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这是最早关于爆竹的文字记录。
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令人惊叹。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了。而燃放烟花,在宋代则已经是普天同庆的一个重要节目。在《后武林旧事》记有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 上诣德寿宫,共请两殿往浙江观潮……管军命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绚烂的画面,遥想当年人头攒动、并肩接踵的争看烟花的情形,这应该是宋人春节时最大的狂欢了吧。
吃饺子
宋代人也吃饺子。饺子也称“交子”,以谐音意为“更岁交子” 。“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图个吉利, 期望来年更好。
据考证,现在“饺子”的词源来自宋代的“角儿”,而饺子最后的成形则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演变来的。我们推测, 宋人所吃的饺子和现在饺子的馅料、形状已经非常接近,不仅《东京梦华录》里出现了“水晶角”的记载,在宋人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更有“诸色角儿”的描述来形容饺子花样的繁多。
饺子“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是始于宋代。宋代时饺子传入蒙古,很快得到了性格豪放的蒙古同胞喜爱。加之饺子方便携带、做法简单,实为“居家旅行、征战讨伐之必备食品”。经过蒙古人的改造,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扁食”。随着蒙占帝国的四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