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特制工装问世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二平、小闫,你们俩一起研究一下,能不能匹配焊接机器人给咱们这个关重件制作一个专属焊接工装?”中国兵器集团防务事业部工具装备公司三0四车间支部书记郑志勇站在焊接机器人面前思索了很久,忽然提出这个问题。

  郑志勇口中的二平、小闫他们正一起“检阅”焊接机器人完成的焊道,听到郑书记这么一问,两人也陷入了深思。

  在焊接机器人刚投入使用时,他们就曾在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由于车载产品关重件外形不规则,说圆不圆、说方不方,要想实现平面焊接,必须借用多角度的垫块铺垫才能实现焊接,但前提是准备时间耗费长,且来回翻转极为繁琐,导致焊接效率较低。

  “接到车载产品生产之后,大家也想制作专用工装,但制作过程繁杂,加上生产任务又忙,这个想法只能临时搁浅了。碰巧郑书记提议,大家都想到一块了。”小闫告诉笔者。

  为确保该工装的实用性,使工装设计、制作更加顺畅,请来自治区“草原英才”、兵器集团技能带头人闫炯大师,还有防务事业部科技带头人韩敏到现场指导。听了大家的想法后,他们当即表示,自制焊接定位卡具是可取的。大家意见统一后,进行了合理分工。韩工负责核算工装支撑数据并设计草图;闫志文、付二平负责依据尺寸将原材料进行加工;闫大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又协调两名装配钳工参与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半天的时间,该工装初形就完成了。

  可在使用过程中,闫炯发现该工装可实现三面翻转,到第四面翻转时存在干涉现象。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他们结合实际对该工装干涉部位的尺寸进行了再次修改。就这样,经过四次的反复修改、磨合,一套适用于焊接机器人、协助车载产品关重部件的定位卡具问世了。

  笔者也想看看这个特制工装的真面目。刚一踏进车间,就听到阵阵铁锤敲击的声音,接着映入眼帘的是空中洒落的电焊弧光,焊接、装配、打磨、探伤、天车……各岗位职工都在忙碌着。在郑书记的带领下,笔者见到了这台高近两米的黄色机器人,此刻它正在闫志文的操作下,熟练地焊接着车载某产品关重部件。

  “咱们是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机器人焊接?为这一项目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笔者一边观看机器人焊接的过程,一边将连串的问题抛给了身边陪同的郑志勇。

  “大概一个半月前,闫炯到现场指导工作时,发现某关重部件的外观焊缝手工焊接后一致性差、成型不是特别美观,建议车间采用机器人焊接。这一提议引起了高度重视,认为采用机器人焊接这个方案非常可取。”郑志勇介绍道。

  但很快,笔者的目光又被焊接机器人下方绿色工装所吸引,这个特制工装就是文章前面介绍的专属焊接工装。“之前,在无工装情况下,每门要3人配合来完成调试、编程、焊接,8小时才能完成;该工装投入使用后,不但实现了精准定位、全方位翻转焊接,而且增加了安全生产系数,减少了前期准备时间,现在每门仅需1人就实现一次性调试、编程、焊接,3小时全部完成,整体焊接生产效率提高达60%以上,着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郑书记补充道。笔者也感到惊讶,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工装竟能起到如此高效的作用。

  现如今,职工创新已成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爱琢磨”已成为一线职工的工作常态,一线工人的创新虽“小”,却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批在制造工艺、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被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小小“金点子”貌不惊人,却可以汇聚成让人难以预料的巨大能量。(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