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着眼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简洁的表达就是农业要增产增收。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实的基础:两大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最亮眼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与此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增长之势。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2010年实际增长104%,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最严峻的形势:两大挑战
2020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两大挑战:
一是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安全需要高度重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按全口径农产品进口数量观察,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30%以上。2019年大豆进口8851万吨,占需求总量的85%左右,食用油植物油934万吨,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82%。肉类进口618万吨,其中牛肉166万吨,猪肉211万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量667万吨和4225万吨的25%和5%。乳品进口306万吨,折合液态奶1300万吨,相当于国内生产量3299万吨的40%。最近几年,棉花、糖料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30%左右。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的任务刻不容缓。
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现代化最大短板和痛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56增加到2019年的1:2.64,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历史点1:3.33,随后几年收入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缩小势头明显减弱,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收入差距扩张的趋势令人担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两大任务
面向“十四五”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五中全会已有明确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秉承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增产增收。
一是农业要增产。重中之重是按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构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观,以保粮食总量安全为工作重心,围绕土地和技术做文章,实现增产,在三个方面努力:
其一是稳面积。第一,18亿亩耕地红线稳定;第二,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第三,8亿亩口粮播种面积稳定。
其二是保总量。到2020年10亿亩高标准农田必须完成,成块连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安全,保2020年5亿吨基本产能。(江西案例)
其三是挖潜力。种业很重要,科技很重要。最近浙江正大在慈溪、余姚改造盐碱地、稻麦两作,亩产可达1800斤,沧海变桑田。
二是农民要增收。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为此,也要在三方面努力:
其一是硬约束。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以举国之力,以十年、五年为期,制定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是城乡差距缩小的约束性目标,到2030年缩小到1:1.6,到2040年缩小到1:1.2-1:1.
其二是树典型。浙江的经验、嘉兴的经验、成都的经验,可以推而广之。
其三是城镇化。解决农民收入最根本的路径还是减少农民。因此,人的城镇化很重要。对此,信心和行动丝毫不能动摇。(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