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孔叶、长在孔叶,对乡亲们充满着深厚感情。20年前,当镇党委动员我从企业回村工作那天起,我就抱定了要为孔叶村人民多办实事、多做好事的决心。20多年来,在同事们的支持下,我们为村民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改变全村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寻求路径。如今,村集体从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薄弱村发展到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0多元。2018年,全村建档立卡的34户低收入家庭全部脱贫。
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真是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我虽然是喝着孔叶的水、吃着孔叶的粮长大的,但是,真正到村里做群众的工作还真不好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土地流转、劳动关系、“三资”管理、扶贫安置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利益的博弈,有利益调整就可能产生矛盾。
究竟怎样当好村干部?怎样带着村民脱贫奔小康?记得当年村里的老书记告诉我,干部手里要有“一把米”,老百姓才跟你走。随着我和村民们朝夕相处和真心服务,我对这“一把米”有了深切的理解。
这“一把米”,就是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心,要把心思通到村民身上。“锅里有了碗里才有”,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就业无门路、致富无样子、脱贫无依靠。
窑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集体收入来源的主渠道。199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当我得知叶玉生、叶桂圣、徐兵泉等人有回村办窑场的想法后,帮助他们流转土地60多亩,先后个人借款20多万元。当时,全村建起了14个立体窑,在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的同时,又一下子解决了本村260多个村民的就业。
扶贫之路是一条长久之路,更是一条不平凡之路。多年来,我和同事们做到了,当贫困户忙碌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贫苦户创业时,我们多方协调,促成其成功;当贫困户生病时,我们党员干部跑办大病医保、问长问短。
我们常常挂念着全村的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滴灌式”扶贫的方式,让他们尽快脱贫。除了5个五保户依靠政策兜底、1户集中供养外,我们发展产业优先安排无技能、离不开家、年老体弱的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我带头兴办家庭农场、牵头承包窑场,让李兴兰、叶建林等6个低收入户在窑场打工。现在,李兴兰一年的工资收入4万元,其他5个人的工资收入在2万元左右;梅秀萍、叶虎生4户常年在农场打工,参加村集体公用工打工,年工资收入在2至3万。2018年,低收入家庭陈兰女等在编藤厂打工,年收入1.5至2.2万元。帮助两户自主发展养殖业,介绍其他14户在村外打工,跟随瓦工包头后面做杂工,到服装厂、电子厂等打工,年收入达到2至4万元之间。
这“一把米”,就是要有一身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本领。说百句再响亮再漂亮话不如做成一件实事,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15年,我村砖瓦企业到了最低谷,产品滞销,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长,生产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第一轮承包也已经到期,经过数次动员,没有一个股东愿意站出来参加第二轮承包。为了保住这个产业,维护地方稳定、发展大局。我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反复与家人商议,争取妻子、女儿的支持,筹集70万元,联合其他两个股东,牵头承包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接手公司承包权时,设备老化、生产场地杂草纵生、泥土路占多数、生产条件差。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节能降耗,减少亏损。从改善生产环境入手,投资新建路道,更新生产设备,改造不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能力,减少工人劳动强度,生产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我们又加大技改投入、完善环保设施,通过环保验收,公司止亏为盈。2017年,公司以专项整治为契机,投入200万元,新建料库1200平方米,场地硬质化4000平方米,新上除尘脱硫设施、粉尘收集装置、雾炮机、冲洗机等,通过技改投入、新购环保设备、顺利地通过了环保检测、验收,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2018年,年销售1500万元,实现利润60多万元,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及车船运输等服务性收入500多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28万元的稳定收入。
为了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之路。2017年,我通过多方联系,领办了村办编藤厂,用我妻子的话说,当上了“不拿工资还要倒贴车旅费的厂长”。吸引了8个低收入家庭来打工。凡宝珠、张庆美婆媳两个通过编织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后来,我引进外乡能人翁毅,盘活了村养鸡场,兴办起混凝土搅拌站,在本村用工30多人,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我吸引徐州、安徽能人吴学平、张文立等3人,流转土地300多亩,创办村家庭农场。将全村353户村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每年有3000多人次到农场打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为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做足文章,我们针对自身环境条件完善路网,多年来,我们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新建12公里的村组水泥路道,改善了200多亩农田的生产、交通条件。全村形成了三纵四横、环村路沟的路网体系。健全河网,完成600米的迎大河整治,全线密排木桩护坡,河岸草皮、常绿乔木绿化、沿河亮化到位,沟通五条河道。全村实现活水绕村、游船绕庄。利用本村千年古银杏自然资源,打造千年古银杏景点,新建孔叶创业文化宣传园,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打基础,吸引更多的业主来村投资兴业。
环境好了,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扶贫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变化,也享受到扶贫政策给村民带来的福利。
这“一把米”,就是要让村民常常看到干部的身影。干部只有沉下身子、定下心来到村民中去,了解村民的想法、烦恼和高兴事,才能真正当好村民的勤务员。
后来我当了村支书,有一阵子很着急,做了不少实事、好事,但是感觉到村民的工作还是做不进去。我又向老书记请教,他说要让村民看到你的身影。不能有事才去找村民,平时要多上门走走看看聊聊,真碰到事情,你的话他才听得进去。
于是,我利用休息日、早晚的时间,经常到贫困户中去谈谈。去年冬天,我到贫困户叶虎生家中,他告诉他的合疗卡找不到了,老婆生病需要转院治疗没有办。我迅速派专人与泰兴市内医院、合疗办协商,帮助病人紧急转院,同时积极补办合疗卡,完善转院手续。
30多岁的低收入户叶根东是个聋哑人,妻子残疾。我多次上门和他通过信息聊天。得知他由于家庭无经济来源,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一方面鼓励他“天无绝从之路”,积极向上,帮助他申请低保,另一方面介绍他和妻子到泰兴一家服装厂工作。短短5年的时间,他家中盖起了楼房,小孩子读初中,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去年,春节前,他特地买了一条香烟送到我家表示感谢。我虽然婉然谢绝了他的香烟,但是收下了他一颗感激的心,让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有了群众感情,我们村干部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我们说的话老百姓才听得进,我们做的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们村无论是在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还是在兴办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等方面,村民们和在本村兴业的老板们总是热心相助。前年,外地老板翁毅和本村能人叶玉生等人捐款1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孔叶桥。在外地从事建筑工程叶对泉,让兄弟代他先捐了一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是啊,我们村干部就如火种一样,只有燃烧着自己,才能点燃贫困户心中那把希望之火。
让村集体增收、低收入家庭脱贫,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坚守,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责任。这项工作没有休止符,我将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继续团结带领我们孔叶村的人民,为了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确保脱贫户致富不返贫,继续用好“一把米”,让党放心、让村民满意。
(作者:江苏泰兴市新街镇孔叶村党支部书记 叶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