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阿坝经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实践,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问题贡献了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是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役。四川省阿坝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四省藏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关心、关注阿坝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汶川视察,强调“要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与倾力指导下,在全州各地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合作的共同奋进中,阿坝州从具体州情出发,艰苦奋斗,踏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谱写了西部民族高原地区“日常生活的史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深入阿坝马尔康、红原、理县等地,通过走访、座谈、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调研全面小康的阿坝经验。总结起来,阿坝州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长征精神的引领与传承、多元一体促进民族团结一心、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融共生、脱贫攻坚与防灾减灾同抓并举等。

5.png

  一、长征精神的引领与传承

  阿坝州是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过且驻留转战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区域,驻留时间长达16个月,留下了丰富的长征文化遗迹。红军在阿坝州境内翻雪山、过草地,写就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篇章。这些长征故事及其凝结而成的长征精神构成了阿坝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与阿坝州多样的民俗文化、厚重的民族文化等交相辉映,成为推动阿坝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引领灯塔。

  阿坝州充分发挥长征文化遗产的思想教育价值,特别是深入挖掘长征精神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将其与扶贫扶志结合起来,教育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抛弃等、靠、要思想,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带动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逐步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特别突出的是,阿坝高举弘扬长征精神旗帜,成立长征干部学院(现已更名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并在红军长征主要经过之地小金、马尔康、红原、若尔盖、松潘等阿坝州下辖县市分设教学点,开展翻雪山、过草地体验式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极大地提高了红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这些现场教学点大多位于红色高原的偏远贫困地区,大批培训学员的到来为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增添了有效途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激活,有效转化为带动当地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二、多元一体促多民族团结一心

  阿坝州藏、羌、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文化多样共存与交融是其一大特点,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在这里得到极大程度的呈现,各民族团结一心的背后是携手共进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长期以来,阿坝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不断增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通过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形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进文化品牌创建,举办“红原雅克音乐季”“阿坝扎崇节”“若尔盖雅敦节”“理县玦儒节”“壤塘壤巴拉节”“茂县瓦尔俄足节”等系列节事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县一节一品”的文化品牌。阿坝已成功推出一批以“藏谜”“羌魂”“九寨千古情”为代表的文化演艺精品,年均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直接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民间、民族、民俗群众文化活动,既实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文化+旅游”中增加收入的目的,又促进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达到了增强脱贫信心、凝聚民心、增进团结的目标,发挥了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阿坝州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的路上,3.5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与19.2万户农牧民群众联户联情、1.8万名宗教界人士联寺联僧,架起了干部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阿坝州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绝对额和增速位居全国藏区自治州前列,顺利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一年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2019年底,阿坝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脱贫攻坚聚了民心,融洽了干群关系,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奏响了具有阿坝特色的民族团结、脱贫奔康交响乐,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阿坝力量。

  三、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融共生

  阿坝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于川西北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发展林草产业,创新推动生态扶贫,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脱贫长效机制,形成了有效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的工作格局。生态扶贫实施以来,通过分类施策、科学配置生态公益性岗位,引导带动贫困农牧民参与绿化造林、草原沙化治理、森林和草原(湿地)管护等,已有2.4万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生态保护不仅为当地人民群众护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助力脱贫攻坚,更为“美丽中国”的绿色版图扩容做出了积极贡献。

  阿坝把生态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按照“调结构、保品质、树品牌、走高端”的思路,加快高山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利益联接模式,探索电子商务进农村、农副产品进超市体验馆等营销方式,让群众土地里的优质果蔬变成了城市车友“后备箱”争相带走的旅游产品、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和电商畅销的高端特色商品。经过多年努力,阿坝州13县(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创出了“净土阿坝”区域品牌的金字招牌,构建起“净土阿坝”区域品牌监管、推介、营销、服务四大平台。阿坝充分利用涉农展会、传播媒体、专题会议及扶贫力量、直播带货等多种平台和渠道,加大“净土阿坝”品牌及其名优产品市场推介和产销对接力度,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扩大产品营销,使区域品牌效益得以累积与释放。2017年,“净土阿坝”获得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七届四川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区域品牌,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14亿元,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3.3亿元,初步实现优质农产品优价畅销。

  四、脱贫攻坚与防灾减灾工作同抓并举

  阿坝州与全国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相比,这里地震、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极大困扰与挑战,阻遏着当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殊州情下,阿坝州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脱贫攻坚与防灾减灾双底线思维,将防灾减灾作为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的前置考虑因素,坚持脱贫攻坚与防灾减灾工作同抓并举,集中体现了高原人顽强坚韧的生存毅力与智慧。

  按照以防灾防致贫,以重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立足于防灾,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预报、搬迁避让和应急处置准备,切实做到“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四个全覆盖。积极整合资金和管护职能设置了5351名地灾监测员,实现群众增收和灾害防治双受益。致力于脱贫,科学规划,及时对标补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灾后农村住房、道路、饮水、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重建项目,实现灾区基础发展能力跨越式提升。广泛引导群众参与重建项目实施,促进受灾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确保群众不因灾返贫致贫。2019年9月,汶川县作为唯一县级案例入选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秘书长李保东在介绍中国减贫经验时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坚持将灾后重建、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三者有机结合,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减贫成效突出,是中国近几年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论坛对汶川的脱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执笔人:郭一丹、廖 俸、王义平、胡学举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记者、助理研究员、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