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当石油开采与信息技术相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两化融合”发展纪实

  ■ 石立斌

  在祖国大西北广阔的土地上,丰富的地下油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社会发展的能源动力。当亿万年形成的石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遇,会迸发怎样的火石电光?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西北油田采油三厂,面对地广人稀、油气资源丰富,而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的实际情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两化融合”,让石油开采搭乘信息技术,转变了企业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干部员工的生活方式,让美好生活照进西北戈壁大漠。

  智慧——思路新,出路新

  采油三厂地理位置偏远,距轮台、库车、沙雅等县城近150公里,附近有3个乡镇和13个少数民族村庄,被称为乡村采油厂、大漠边缘采油厂。油气藏为缝洞储集为主、多期成藏改造的复杂油气藏,具有深、稠、低、差、杂的特点,平均井深7.5公里。原油超稠,刚采出的原油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很快就结成硬块,人踩上去都不会动。2016年7月,采油三厂被确定为中石化智能采油厂建设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坚定了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厂初期,为了保证每口井安全生产,采油厂采用巡井、驻井及驻站的运行方式,工作环境差、污染风险高、开发难度大、井分散、路途远、用工量大、工作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反恐形势严峻等问题困扰着油田发展效益。“要让采油工、集输工、巡线工从脏、累、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2010年,时任采油三厂厂长林江看着采油工人严寒酷暑中忙碌的身影暗自下了决心。

  2014年到2015年,采油厂先后完成油井生产数据信息化全覆盖及部分油井视频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井口数据远程实时监测、异常报警,油井现场可视化等功能。变日常巡检为故障巡检,实时监测生产数据,缩短了故障发现和处理周期,同时,减少现场操作人员80人。初战告捷,为后续信息化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采油三厂生产井数从2013年的346口增加到492口,然而,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全厂有人值守点从76个降至25个,用工人数不增反降,人均开井数量由0.37口/人增长至1.77口/人。监控中心累计处理异常544井次,大幅降低经济损失;同时提升用工效率年均可创效960万元,环保治理费用年均节约1173万元。最重要的是,通过减少了环境污染,极大降低了环保风险,实现了本质安全,让一线员工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智能——技术新、管理新

  “2016年,我们厂成为集团公司智能采油厂试点单位后,为了避免走弯路,从一开始实施,就紧密结合厂情厂况,制定了‘一目标、六统一、四原则、三步走’的推进方案,力争在2020年初步实现信息化四项核心能力‘全面感知、集成协同、分析优化、预警预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加快步伐。”时任采油厂厂长、现任西北油田科技处处长程晓军说。

  按照“井、站、线”的建设思路,结合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

  物联网等信息化先进手段,采油厂干部员工积极探索生产管理的综合提升,形成了“整合资源提时效,信息化发展创效益”的发展理念。2016年到2017年初,先后取得八项技术突破,降低现场工作量20%,节能降耗显著。“2018年的一天,我在10-6井站计转站中控室里,发现T751CH井电流升高,掺稀量不足。我们迅速通过远程控制,立即调大掺稀参数,仅仅几分钟后,该井就恢复正了常生产。要是没有技术手段,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躺井,一天就影响近40吨原油产量。”10-6井站计转站值班员工谷延粮说。这一年,原油年产量达到126万吨,全厂287名员工人均产量4300余吨,同比提高了31%。

  在无线、光纤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油井数据、管道运行数据采集全覆盖,视频监控覆盖率64%,初步实现单井故障巡检;攻关在线含水检测、液面自动监测、加热炉温控、掺稀井远程控制、无人机+光纤测温泄露巡线相结合等11项技术,实现了以计转站为前线指挥中枢的井站一体化管控新模式,建成分公司首座井站一体化管控中心,实现生产平台各模块统一化管理,统一监控、信息共享、业务集成、全面协同,有效整合了技术、人员、业务三大资源。采油三厂在戈壁上掀起了一场“两化深度融合攻坚战”。

  智联——观念新、发展新

  全面信息化建设道路任重道远,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路还有多远?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 2018年,采油三厂以助力改革、提质增效为目标,提出井站一体化理念,向树标杆、立典范、信息化管理建设阶段迈进。“区管站、站管井”“管理重心前移”“关键指挥节点”“辐射所辖单井”“提升运行管理时效”……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让新发展走上了更加科学的实施之路。

  “我们在10-6计转站进行站、井一体化管控试点,处理异常所用时间大幅缩短,比如说,电子巡井从4小时减少到30分钟,利用无人机全面巡线,300多公里的管线由人工巡检需5天减少到1天,通过远程调整油井掺稀和控制加热炉炉温,时间由1小时降到5分钟。生产效率提升这么高,员工劳动强度下降那么大,信息化建设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效益。”采油厂生产运行室副经理李俊介绍说。

  油井远程监测、油井远程调控、无人机巡线、站内在线含水监测、报表自动生成,这些以前遥不可及的梦想成真,员工们无不感慨万千。信息化建设让生产模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干部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人工巡检、人工采集到自动采集、全面感知,从专业分割、互相独立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从人员驻井、人工操作到无固定人员值守、自动控制,该厂的生产管理实现了安全环保风险降低,用工水平、生产时效、油井管理水平提升,培养一批人才提高技术水平、建立一套运维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的“三升一降两提高”。

  “信息化建设是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主学习为标志,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认知计算等最前沿信息技术,具备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预测、分析优化四项能力,助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聚焦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油气田,在加快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采油厂生产运行室信息组组长贾尚瑞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