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西北油田: 一体化技术可视精细开采剩余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洋 何新明 张慧涛

  近日,在塔河油田老区部署新井举步维艰的TH12402单元,新钻开发井TH12466X井试获工业油气流,日产原油24吨。

  该单元开发12年,有34口油井,累积产油259万吨,采出程度仅10.6%。因为缝洞体(储集油气空间)之间的连通和分隔关系认识不清,明知有丰富的剩余油,科研团队只能“眼馋”,无法“下口”。今年以来,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在缝洞型油藏发展完善“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油表征技术,在该单元识别45个缝洞体,针对8个未动用缝洞体,论证部署3口新井, TH12466X井率先完钻便获得稳产。

  今年以来,在“一体化”技术支撑下,该研究院完成了13个单元的建模和数模工作,支撑部署新井43口,目前投产25口,增油8.7万吨;同时,新增单元注水井组24个,新增单元注气井组21个,增油36.1万吨。

  制作动画在8D油藏识别出剩余油

  塔河油田属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开发20多年后,进入精细开发阶段,科研团队将提高采油率和降低自然递减率作为攻关目标。由于该油藏地质复杂,储存油气的缝洞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被科研人员称为8D油藏。

  如何弄清缝洞间的连通程度、油水再分布关系和储量动用状况?科研团队将目光聚焦到“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常用于国内外碎屑岩油藏的智能化、精细化开发,然而应用到非均质性强的缝洞型油藏却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去年,研究院以一体化技术为抓手,融合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两个基础学科,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运用到深层缝洞型油藏。

  塔河4区是油田最早开发的区块,科研团队以此为起点,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他们通过地震处理技术,360度扫描5500米以下的地层,给超深层缝洞的整体轮廓拍摄高清图像。然后,结合已有的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准确标定储油溶洞、连通通道的发育位置和空间形态,用数字化再现地下的动画立体形态,在电脑屏幕上还原出老区缝洞型油藏的真实面貌。

  “数模就是数值模拟,是在建好的数字化三维地质模型中装上‘马达’,形成原油和水体流动的模拟状态,就可以像播放高清视频一样,查看油藏开发的全过程,也可随时回放。”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地质研究所技术总监汪彦博士说。

  这样一来,通过一体化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油水从缝洞、井筒、井口这一过程开采出的状态,用动画的形式,看清任意时间段地下油水开发时的流动规律,从而识别有利油水流动通道,再现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

  S48井是塔河油田的原油累产冠军井,开发12年后,底水上升,然后通过关井方式间开生产,1个生产周期内关井1个月,开井2个月,开井期间日均产油仅有3吨。科研团队通过一体化技术,发现S48井存在3套供油缝洞体,其中1套供油缝洞体与TK413井有连通通道。2019年底,在TK413井开展气水协同试注,第一轮次注气350万方、注水4.5万方,随后S48井底水下降,日产油由3吨上升到20吨,并维持稳产至今。通过一体化技术,该井今年累计增油5060吨,让老区累产量高、底水上升的停躺井再次焕发青春。

  计算剩余储量规模实现可视化开发

  5月16日,塔河4区TK446CH2井自然完井投产,投产至今日产原油稳定在33吨,累产原油4000吨。

  最初,该井的直井完钻未见油气。第一次侧钻产油4000吨,随后底水快速上升,便成为注水井,累计注水19万方,让邻井受效,至2010年4月开始关井。今年初,科研团队通过可视动画模拟,发现原直井所在断裂带南部350米处有剩余油,被其他2条断裂带切割成3块“豆腐”。研究发现,其中2块“豆腐”已有油井控制,于是科研团队应用一体化技术,识别出剩余油所在缝洞体的体积,再结合邻井油柱高度、含油饱和度等实际参数,计算出剩余油静态地质储量,再进行数值模拟,精准计算出5.5万吨可采储量,从而将该井第二次侧钻的靶点定在第三块“豆腐”上,让停躺井重新上岗,实现了稳产。

  今年,该研究院成立“建模数模”一体化攻关团队,制定相应的小组设置、管理制度、主要职责、攻关目标等细则,推动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科研团队在前期的成果上,开展剩余油分类评价,根据剩余油与井筒的连通关系,将其划分为未井控和井控储量两大类,并制定配套开发对策提高老区采收率。

  他们通过一体化技术识别井区未井控储量,再总结井区累产高的油井,得到有利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指导立体动用储量的井网构建,从而部署直井和侧钻井,动用未井控储量。

  “这种思路部署的井位能够整体控制剩余油储量,并且能兼顾后期注水注气提高采油率的措施,从而达到油井全生命周期的效益开发。”西北油田提高采收率高级专家刘学利说。

  在塔河4区运用一体化技术以来,日均产油632吨,产量较2018年翻了一番。在一体化技术识别剩余油的基础上,西北油田利用老井开窗侧钻工艺,沟通未动用缝洞体,缩短钻井周期45天,相对直井节约费用1500至2000万。今年以来,西北油田部署侧钻井55口,占部署新井的51%。

  院厂融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支撑增储上产

  5月20日,停躺井TP205X井在实施一体化技术后,恢复生产,日产原油18吨,至今累计增油2300吨。

  此前,科研团队根据采油厂提供的资料,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TP205X井可采储量为9.7万吨,与累产相比后,还有3.1万吨剩余油未曾采出。建模可视化显示,该井与注水井连通的路径是2条大尺度裂缝和4条小尺度裂缝。科研团队判断,可能是注入水沿大尺度裂缝快速推进导致水窜。带着问题,团队运用数模给不同尺度的裂缝装上“阀门”并编号,通过不同“阀门”开启组合模拟井组生产特征,判定2条大尺度裂缝为目前注入水通道,4条小尺度裂缝未开启,所连通储量未被动用。

  找到问题症结后,研究院与采油厂联合攻关,用溶解性的橡胶颗粒封堵大尺度裂缝,再用高压注水技术打开小尺度裂缝,实现了注入水流道调整,恢复了油井产能,为注水失效井组治理提供了方法参考。

  今年,该研究院与采油气厂在人才交叉培养、研究人员驻厂等基础上,创新井位部署和产建方案联合攻关小组这种新的院厂融合模式,双方实现产量任务共担、研究成果共享,让科研方向聚焦到一线生产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油气产量。

  在院厂联合应用一体化技术的推动下,今年以来,西北油田注水增油52.8万吨,完成年度目标的75%;注气增油62.2万吨,完成年度目标的78%,均超计划运行。

  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敏说:“顺北油气田作为西北油田原油快速上产接替阵地,已建成百万吨产能阵地。目前,我们正在搭建顺北1号断裂带数值模型,通过‘一体化’技术,提前预测产能变化趋势,借鉴在塔河开发经验,制定稳产对策,延长顺北油气田效益开发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