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慢就业” 需要“快思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玉胜 职员

  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慢就业”虽然只是很小众的一种选择,但近年来舆论场上的热议,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9月20日《光明日报》)

  从人们赋予的概念定义看,“慢就业”应该是一个有褒有贬的中性词。对于积极、合理的“慢”,社会应当给于理解和包容,但对被动、无奈和无理由的“慢”,却应该引起警觉与反思,尤其是要谨防“慢就业”被异化为担当缺失的“怕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慢就业”应当引发学校、社会及年轻人的“快思考”。

  导致青年人选择“慢就业”的背后成因,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家庭经济环境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及社会多样性和就业灵活性等多方面因素不无关联。就其表现而言,既有以静制动、窥测时机、待价而沽的主动所为,目的是要找准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有无可奈何、盲目逃避和责任缺失的被动与刻意所为。比如,当年选择专业时屈于“父母之言”而并非自己兴趣,毕业后不想从事相关工作;因所学专业跟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很难找到合适岗位;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遭遇挫败而灰心丧气,被迫选择“慢就业”;出于怕苦怕累心态而选择居家“啃老”,等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接棒人、参与者和主力军。毕业后尽快调整思维、找准定位、投身角色、回报社会,是青年人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应有奋进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慢”只能是短暂和临时的权宜之计,不应当成为“怕”“懒”“不”的代名词或遮羞布,更非是“无节制”“无限期”的不确定时段。据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慢就业”时间当因人而异,最好不要超过一年;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慢就业”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基础之上。

  “慢就业”不能为“慢”而“慢”,其目标应该瞄准让自己人生步伐更坚定、就业更具竞争力。鉴于此,包括高校、社会和当事者的“快思考”不可或缺。高校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中心,但在实践中却仅停留于就业宣讲和发布信息的简单层面,其应景与滞后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要求高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明确择业兴趣、认知自我优势,超前思考和谋划就业方向。

  企事业单位要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实习交流、了解行业、认知岗位的实践机会;家长要深谙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择业意愿,因势利导、规避包办,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开启职业生涯。尤其是当代青年人要把握自我、珍惜青春、明确责任,树立紧迫感、使命感,把“慢作为”当作短暂休憩、积蓄力量、以逸待劳的加油站、充电桩。期待通过各方相向而行的积极引领、兴利除弊和补齐短板,化“慢作为”的消极因素为“快思考”的正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