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今年,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结合疫情防控、低油价形势,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融入管理工作,有效促进持续攻坚创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魂,不仅凝聚着三厂人的独特品格与非凡意志,更承载着三厂人的美好梦想和不懈追求,是我们攻坚克难、超越自我,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采油三厂党委书记赵德锋介绍说,“围绕文化‘软实力’融合 ‘硬实力’,让企业文化多点开花,为持续攻坚创效赋能,成为促进抗疫保产的新引擎,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
执行文化:上演“闪电速度”
“行动快、质量好、信息畅。”这是采油三厂一直以来奉行的执行文化。
8月19日,采油三厂油区12座内涵管桥由于年久抢修,桥下的涵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不及时抢修,作业车无法通过,给注气、修井作业带来了影响。
得知情况后,采油三厂生产运行副经理杨建顺,立即行动,及时与地方和油服中心沟通协调,组织拉运12个涵管和涵管桥修建工作。
22日,经过4天的抢修,顺利完成了12个涵管桥的涵管拉运和涵管桥修复工作,满足TK1137注气和S117井修井通行需求,同时保证地方下游灌溉需求。
在持续攻坚创效中,采油三厂将行动快、质量好、信息畅的执行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截至目前,采油三厂完成抗疫保产紧急情况处理32件,确保疫情期间,紧急情况处理及时、安全生产稳定和疫情防控到位。
“抗疫情、勇攻坚、保上产,上演闪电速度!快捷、高效、畅通完成各项工作,离不开良好的执行文化。”采油三厂厂长何世伟认为,“良好的执行文化源于对制度的敬畏和严格落实。”
安全文化:筑牢“生命防线”
“呼吸器报警哨不报警,出现气瓶压力过低时,不能保证作业过程人员安全。请立即整改。”8月27日,采油三厂安全环保督察组督察陈俊领在T813-1H拆加热炉作业(开工验收中)对督察出的问题,要求立即落实整改。
采油三厂将“安全高于一切、健康最为宝贵、环境始终优先”的安全文化贯穿持续攻坚创效始终,修井作业监督、安全环保监督、作业监督奔赴生产一线、作业现场、施工场所查处安全环保隐患,筑牢生命防线。
但是这些人员有限,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为使全员都能参与进来,8月27日晚9时,在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主会场通过钉钉直播风险辨识培训,采油管理一区、采油管理二区一线员工通过远程收听收看直播。
“通过风险辨识培训,明确了风险辨识的方法及如何管控和削减风险,教会基层员工如何正确辨识工作场所的风险、准确识别作业过程安全风险,最终实现风险缓解和风险消除的目的,确保安全风险识别准确全面,管控措施落实到位。”采油三厂QHSE管理室安全环保管理秦志刚说。
目前全厂人积极参与到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中,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动态管理”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安全高于一切、健康最为宝贵、环境始终优先”的安全文化,潜移默化地激发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让职工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实现本质安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力保障了“持续攻坚创效”的顺利推进。
质量文化:铸造“精品工程”
“对油田企业来说,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月23日,采油三厂副厂长兼HSE总监周全在生产旬会上强调,“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个项目工程的高质量,打造成精品工程。”
持续攻坚创效期间,采油三厂把“精耕细作、成就精品”质量文化建设融入到抗疫保产中,不断提升全员质量意识,为采油三厂质量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三号联合站一号储油罐检修是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有20余项的检修项目,任务重、风险高、施工队伍多、积极打造精品工程。
储油罐大修期间,油气处理部副经理吴琨就一直坚守在作业现场,根据工程计划,他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从组织保障、资源配置、现场监督、质量把控等方面入手,制订详细的安全保障措施。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高质量完成了检修任务,向上级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吴琨介绍说:“我们把保障检修工程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严把安全生产每个环节,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高质量铸造油精品工程。”
人才文化:打造“硬核人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大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深入推进 ‘一人多技,一岗多能’人才培养,积极打造‘硬核人才’,让关键岗位员工掌握更多技能,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助力持续攻坚创效。”8月17日,采油三厂人力资源室经理付虎子针对疫情期间人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强化人才培养。
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干部员工需要居家隔离观察,岗位人员无法集中培训,人员临时紧缺问题,这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采油三厂结合成全、成才、成功的人才文化,及时对人员、岗位进行灵活调整,开展技能培训到一线活动,最大限度盘活人力资源,使“一人多技,一岗多能”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金化线是采油管理二区的高级技师,在持续攻坚创效期间,他可是个大忙人,每天穿梭在各油井、计转站现场,开展技术会诊、技术咨询、一对一培训、解决现场生产难题等活动。
“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参加集体培训,技师们上门培训,现场监督,指导我们操作,指出缺点与不足,把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我们成长更快。” TP-1计转站的祁永璐在岗位技能受训确认单上签字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