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贵元 评论员
记者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今年为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市将持续强化易地搬迁移民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9月17日《遵义日报》)
易地扶贫搬迁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遵义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把解决移民劳动力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强化“五个体系建设”,为农民群众广开就业门路。据统计,到目前,全市搬迁的98862人中已实现就业90463人,使有劳动力的家庭户均2人以上就业,落实就业率91.5%。这些详实的数据表明,遵义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移民就业取得“同步发展”的可喜成效,值得各地效仿和借鉴。
实践证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对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任务依然艰巨。“脱贫摘帽”不是“全面收兵”,持续扶贫,防止“返贫”,才是实际意义上的“脱贫”。而“脱贫”后,以一系列的长效扶贫机制做保障,才能实现脱贫的“稳定性”、就业的“安全性”和致富的“广泛性”,从而使脱贫群众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各地都应该像遵义那样,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精细做好“后半篇文章”。
一是破除“一搬了之”的单纯“任务观”。聚焦搬迁群众最紧迫的民生需要。在深入搞好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实施“因地施策”,帮助他们搞好乡村振兴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继续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和措施,使搬迁群众脚踏实地、安居乐业。
二是实打实地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可举办农村“科技大讲堂”或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这些硬件设施,聘请一些农业技术专家和“乡贤”人士,进行“当面授课”或“现场指导”,让群众尽快掌握一些生产技能和致富手段。
三精准开展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搬迁群众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要发展农村电商,完善服务体系和农村治理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确保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大力开展“智力扶贫”。积极宣传和引导搬迁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懒汉懦夫思想和“生活好坏”命里注定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起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坚强斗志和政治定力。在推进社区治理中,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群众性文化活动,擎起强大的精神支柱,让搬迁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从而进一步坚定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坚定信念,在从充满阳光的小康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