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大漠夜巡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丁玉萍 胡强

1.jpg

  大暑过后的几天时间里,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巡井班唐鹏振、杨奎生连续跃居微信朋友圈运动排行榜封面。唐鹏振每天“刷”出两万多步很正常,只是这几天超乎寻常,有时会达到3万步,摊上什么事了吗?

  7月26日傍晚,笔者随着唐鹏振和他的搭档杨奎生一起上了辆五十铃客货两用车,感受一把石油人夜巡的艰辛。

  穿梭在油井之间“最佳兄弟组合”默契配合

  唐鹏振和杨奎生既是同事也是搭档,因关系铁、配合默契被称为“最佳兄弟组合”。

  “这几天异常井多,需要加密巡井,还有几口重点井还需要特别关照,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唐鹏振一边回答着疑问,一边看着新换的工鞋,“没办法,不到一个月就穿坏一双,昨天的鞋就‘掉底子’了。”唐鹏振打趣道。

  采油管理一区有387口油井,唐鹏振所在的五班负责5号线,战线长,井点多且分散,最远的TH10286井、TK752井井距离基地3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巡一趟井大约200公里,处理异常多的时候会跑上400公里。

  能否及时发现异常,保证原油生产夜不停歇,全靠巡线班检查。一把管钳、一个电流表、一把手电筒、一支笔、一个本子,他们靠着这些家当,检查机器是否有没有跑冒滴漏、管线穿孔等现象。

  5年“巡龄”的磨练,生生把肉脚掌“巡”成了“铁脚板儿”,瘦高个的他走路如风,做事麻利,处理异常迅速,人送雅号“铁脚”。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大漠天际,唐鹏振眯着眼看着夕阳的余晖洒满下一口口油井呈现出的生动姿态,轻描淡写地说着和工作有关的话题。

  虽然,每个管理区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井上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员工在监控中心就能实时观察到井上情况。但是,摄像头也会发生系统故障。这时,穿梭在油井之间的夜巡队员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

  “这些故障等到白天再处理,会耽误很多事,如果一口油井偷懒一晚上,就会影响几吨甚至几十吨的产量。”说到夜巡的重要时,唐鹏振加重了语气。

  巡线工作看似简单,每天开着车沿着管线的走向转一转,抄抄数据。其实不然。有些偏远井,没有路,车辆根本进不去,只能下车步行走井上查看。

  随着夜幕的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来了,静静地泻在奔驰的汽车上,荡起缕缕沙尘在月光下弥漫开来。沙漠一片寂静,仿佛登上了另一个星球。没有华灯,靠着车灯和手电的灯光,循着沙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一个个沙丘,拨开一丛丛红柳,避开一堆骆驼刺,艰难地行进着,唐鹏振不停地叮嘱着:“一定要注意脚下,千万不要被绊倒了。”

  接踵而至的还有蚊子的偷袭。这里的蚊子嗜血如命,叮住就不松口,不一会功夫,脖子上、手上留下许多包包,被厚厚工服包裹的肌肤也未能幸免……

  夜巡车穿梭在油井间,从一个井到另一个井。每巡一口井,他们都会围着抽油机,借助手电筒的灯光,一遍一遍地观察驴头、曲柄等转动部位,然后仔细听声音,认为一切正常后才放心离开,巡下一口井。

  “有情况!”当车行驶到TH10107井附近时,借着月光,远远望去,唐鹏振看到抽油机“不磕头”了。

  “电机空转。”杨奎生初步做出判断。

  车刚停稳,他俩箭步奔抽油机皮带位置,果然是皮带掉了,电机在空转。借着车灯光和手电光,两人配合默契,杨奎生到配电箱那儿关电源,唐鹏振把皮带、扳手、撬杠等准备好。唐鹏振站在上面,松顶丝、挪电机,杨奎生一边打着手电一边把皮带递给他,唐鹏振把皮带挂到大轮上。唐鹏振下到地面,顺手接过手电筒,杨奎生马上把皮带挂在小轮上。然后,他们一起给归位电机,再紧顶丝,检查工具和周围情况,最后接通电源。

  他们仅用了10分钟,就安全地换好了皮带,TH10107井恢复了生产。

  夜巡车继续行进在在巡井路上,朝着下一口井驶去。

  “油井最怕发生掺稀不稳而导致稠油上返,这就像突发急症的病人,必须快速妥当处理,否则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还会增加采油成本。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唐鹏振说道。

  油井稠油上返就是由于掺稀混配不好或掺稀系统故障造成稀油欠注,地层出液多,掺稀少,油压缓慢下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把油管堵死,抽油机井抽油杆断脱、抽油机电机烧毁。

  聆听油井“心跳” 救治“患病”油井 保证原油生产夜不停歇

  今年3月,他俩刚从家过完春节回来的第二个夜巡,一直很正常,凌晨2时多巡到TH10281井时,没有预兆的情况下抽油机运行电流就骤然突升,造成抽油机过载保护停机。他们紧急采取措施,先停机断电,后对生产流程进行了稀油推扫,发现地面管线无异常,加大了掺稀量掺稀后,用间断机抽的方面,缓慢将进入油管的稠油置换了出来,抽油机能正常运行了,油井恢复了正常生产,一直忙到凌晨5时。

  唐鹏振还没从那场稠油上返的情绪中走出,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采油管理一区调度传来指令:“TH10114井油压异常,立即查明原因。”

  此时时针已指向第二天凌晨1时30分,巡井车急速行驶在茫茫戈壁中,好在不远,10分钟后,到达TH10114井井场。

  “井口油压33.6兆帕、套压27.8兆帕,太高了,赶快泄压。”他们一边说着,一边导通流程,向放喷池泄压。

  原来是地层注气发生了气窜,导致压力异常升高所致。他们查明原因后,迅速实施掺稀优化措施,油井生产恢复正常,避免了一次躺井发生。

  一切忙停当,已是4时10分了。跟随他们坐上车,去巡下一口井。

  为了驱赶困意,他们说起了夜巡最难忘的事。冬天,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下,为了防止冻堵,油井掺水温度和回油温度的一个细小变化,都会让他们反复观察。去年冬天,TH10114井出现了异常,他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井场呆了一夜,要不停地接管理区指令采取措施,实在冷得受不住了就到车上暖和一会,时不时跺跺冻僵的脚,一直忙到天亮,唐鹏振说当时人都快冻成冰棍了。

  杨奎生说起今年春天夜巡突遇沙尘暴的情景时,说那种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天夜里巡井到12时,毫无征兆夜地突然刮起大风,风大得人都站不稳,一时间狂沙飞舞,弥漫了整个天空。他俩手挽手,互相搀扶着,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井场,不停地给大风刮灭的加热炉点炉,保障油井正常供热,一直忙到天亮。

  “我们的工作四季变换,精彩不断。”杨奎生爽朗的笑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也驱走了的睡意。他能把如此枯燥的工作演变成有趣的话题,不由使人心生敬意。

  200多公里的距离、10-7计转站、10-9计转站、6-4计转站、6-3计转站、6-2计转站等5个计转站、70多口油井,每次都要把所有井巡一遍,看过、查实,这一圈下来,正常情况下需要6个小时,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

  10-7计转站、10-9计转站、6-4计转站、6-3计转站、6-2计转站等5个计转站、70多口油井,这一趟下来,足足跑了10个小时。

  东方欲晓,干完活,收拾停当,唐鹏振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已是5时30分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深夜里,月光下,哪里有险情,哪里出现异常,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爱这些油井就爱自己的孩子,聆听油井的“心跳”,及时发现异常,救治“患病”的油井,保证原油生产夜不停歇。

  大漠的月光,汽车的车灯,微弱的手电光,记录下了他们的模样,他们是沉寂在黑夜里守护油井平安的巡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