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平凡科研人所能迸发出的最大光芒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项目部技术总监王保才

  ■ 张洋

1.jpg

●王保才带着徒弟们在机房开展储层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研究       赛荣军/图

  8月15日深夜,在西北油田科研园区办公大楼的一个隔间里,王保才对着两个电脑屏幕,旋转着鼠标,抓取出地震剖面。他面前放着两个手机,正在与两个不同的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忙碌的他,似乎忘记,还有5天,便到离岗的时间了。

  逆行而上“云上攻关”

  一月前,新冠疫情突发,乌鲁木齐市按下“暂停键”。然而,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研人逆行而上,27名突击队员进驻科研园区,吃住在办公楼里,坚持科研攻关,他是其中之一。

  其实,他有一万个理由不去!

  工作33年,负责多个探区的勘探,处处有发现,勘探突破奖拿到手软,还有一个月离岗了,徒弟们那么多,让年轻人去不行么?

  但他还是在微信群里说:“我在家待不住,还是我去!”说完卷起铺盖就走。

  其实,他是心疼弟子们,正逢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都不容易。自己孩子大了,没那么多闲事。

  另外,他还有个小心思:西北油田刚规划在2022年建成千万吨级大油气田,但油强气弱的局面,急需天然气大发现。自己马上要退二线了,得把“十四五”规划搞扎实,让弟子们今后的担子轻一些。

  他办公的地方,是大办公室边隔出来的小间,没有窗户,这让他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前几天,已经深夜11点多了,他通过视频与项目组讨论问题陷入僵局,正沉默时,电话铃打破了夜的寂静。

  原来突击队员们进驻科研园区快一个月了,老专家苏江玉当起理发师,让他过去理发,苏江玉电话里说:“不打断你,不知道你又得干到啥时候。”

  看着剪落的白发,他自我解嘲:“年纪大了,瞌睡就少,不干活太浪费青春。”一个月都睡行军床,也睡不安稳,他索性多干会工作。

  由于疫情防控,办公楼整体封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在这楼里“云上攻关”,已经完成天山南地区2021年地震部署、预探井部署、勘探圈闭报告等工作,现在正在忙碌着“十四五”圈闭的规划。

  再上天山南

  王保才负责的九个探区,都取得油气突破,运气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

  “天山南,难于上青天。”这是勘探科研人员的感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油田曾四次组织集中攻关天山南地区,但一轮轮的钻井效果都不好。天山南成为勘探人心中的痛点。

  2015年时,天山南周边油气田取得重大突破,这里再次成为热点,谁去啃这块“硬骨头”,是困扰研究院领导班子的心病。

  王保才年轻时,作为技术负责,历经渤海湾、鄂尔多斯、二连、伊宁、塔里木等5大盆地,研究会战、区域编图及目标研究。2004年到新疆后,他先后负责九个探区的勘探工作,无一例外都取得油气突破,他因此被人称作勘探“福将”。他听着心里也舒坦,总是说:“我们是油公司模式,我们是参谋,决策更重要。都是领导拍板时看得准,我就是有点运气而已。”

  当院领导找他单独谈话,让他负责碎屑岩领域的勘探工作时,他沉默了,心里暗叹:这次可能晚节不保了!

  当时,他负责着顺南、塔中的物探工作,与团队一起发现了顺南气田,并在中石化风险探井顺托1井实现了油气突破,首次在8000米下发现了凝析油。地质、物探、测井等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勘探团队,将重点放在北部斜坡区,已有多口井实现油气发现。在这种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让他再上天山南,心中顿时仿佛压了一座天山。

  “有我们和这么多基础研究的团队全力支撑你,有啥担心?”院领导给他吃定心丸。

  于是,他一头扎进海量的已钻探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中,与新团队规划出研究重点,明确重点目标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梳理油气富集规律。他与团队通过区域地质条件对比分析、油气藏解剖、断裂控圈控藏等综合地质研究,经过多轮研讨,团队提出了“沿成藏断裂带寻找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勘探思路,在天山南地区西段逐步完善了“陆相油气、喜山成藏、两面控聚、断裂带控富”的成藏模式。

  2018年,他带领团队部署的星火5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天山南地区西段白垩系构造圈闭领域的首次油气突破,展示了天山南西部地区是有利的天然气增储接替领域。

  大伙都叹服“神了”,运气真是太好了。

  他听到后,只是一笑置之。多数人只知道他到哪都能找到油气,不知道的是,他带着团队,不分日夜,对每一条地震剖面的精雕细琢。

  今年,他要离岗的前几个月,部署的星火6井再获新层系的油气突破。至此,他与团队通过圈闭的精细刻画和资源评估,落实天山南西部地区新的天然气产能阵地,在新和、三道桥、桥古等地区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产建部署,预计新建年产能2.1亿方天然气。

  现在,大家对勘探开发天山南的底气足了,他却总是笑着说:“年轻人干得多,都是他们的功劳。”

  言传身教出高徒

  这几年,王保才的一帮徒弟都“升官”了。今年,正逢研究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少徒弟挑起大梁,沈向存是其中之一。

  2008年,沈向存跟着王保才,攻坚准噶尔盆地的物探资料解释。让沈向存记忆尤深的是,当时6人团队就扎根在机房,整整46天。

  现在,沈向存还保持着这种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习惯。这次的27人突击队中,沈向存也是其中一员,作为区带评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带领团队负责南塔里木地区5.3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工作。

  “他带我们不靠说,而是用实干来言传身教。而且,哪有难处,他都能提出思路去着手解决。”沈向存说。

  当时,准噶尔盆地是新区,断裂解释没有经验借鉴,团队困惑于没有突破点。王保才连续攻关几昼夜,找到攻关目标,让团队寻找地下5000多米斜坡的平台区,从而部署的征1-1井获得油气突破。

  后来,沈向存又跟着他勘探多个区块,总是不断有油气发现。沈向存说:“虽然人前风光,但是背后的努力哪能一言道尽,每次都是师傅带着我们拼尽了全力。”

  徒弟骆福蒿也在王保才的眼皮子下当起了副所长,每次提起徒弟们,王保才便笑眯眯地说:“我被后浪拍岸上了。”

  2015年,小骆要去中国石化总部汇报《塔里木盆地碎屑岩隐蔽圈闭落实技术》,由于经验不足,心里难免直打鼓。

  每天上班,团队都在机房报道,40多页PPT材料,来来回回修改了20多遍。修改到最后,连汇报的小骆都颇有微词。然而,王保才依旧不满意,语重心长地说:“勘探不仅是花上亿元打口探井,而是关系到勘探开发整体战略布局,我们的研究扎实一点,总部专家组科学决策的把握就会相应增加。”

  在充分准备下,这次成为小骆最自信的一次汇报,他把这股劲头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工作中。他说:“师傅身上有种不服输的探索精神,我觉得那就是‘工匠精神’。虽然他在工作上要求严格,生活上却嘘寒问暖的,让我们感到像是他自家的孩子一样。”

  看着徒弟们的成绩,王保才很欣慰:“希望他们能将我的‘运气’延续下去,我们干的勘探需要更多的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