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安勇

1.jpg

●出炉

  (上接8月13日P8)

  电热器具普及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情。若将时光倒流回去,火炉,供取暖和炊事用的炉子,默默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数千年。无论城镇、乡村,也不管是泥土屋,还是地阵板,均用一大石板垫底,起到隔热与承接炉渣的作用。在石板上面摆上一个三足炉,或柴或煤,集炊事、烘炕、取暖于一体。秋来春去之间,更长梦短。借着炉火温暖的光作为照明,稚童依于膝,家猫倦于怀,邻里相聚,编排着家长里短,唠叨着陈年旧事。这人间烟火,温暖了冬天,曛香了腊肉,炕干了粮食——“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在煎药的过程中,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溶解、扩散、渗透和吸附到汤液里去。煎药给药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医书都记载“凡煎药忌用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凡医生都强调用砂锅、陶器。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走药性,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缓和,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这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合当今化学方法分析结论。张国防《茶祖吴理真演义》记述了植茶始祖吴理用严道黑砂鼎熬制药茶,用黑砂器冲泡蒙顶黄芽、石花,其饮用效果“能生津解渴,提神益智,健体强身,延年益寿。”

  1939年6月,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时,在雅安发现了一个传承千年的养身瑰宝,就是用荥经黑砂器皿煮雅安的水,泡雅安的茶,以达长寿之目标。也正是这次考察,孙明经发现了出产自荥经,名字叫做“采云”、“纳云”、“煮云”、“晓湖”、“春月”的黑砂茶具,发现了“采雅云”、“泡雅茶”、“待雅客”的雅州茶艺。

  孙明经认为,雅安的发酵茶,也就是藏茶及红茶,在其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土脉”中的种种对人生理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对人有益的物质,都会“汇入”雅茶的茶汤中。在“采云”、“纳云”、“煮云”的过程中,荥经黑砂器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也会“汇入”茶汤中,形成了雅安人抵抗力强,多寿星的原因。

  “砂锅雅鱼”是四川传统名菜,咸鲜味型,用于筵席要么以“压台戏”最后出场,要么以“头菜”奉献食者。入席后砂锅内仍保持沸腾状,鲜香四溢,鱼嫩汤鲜,营养丰富。雅鱼,为雅安一种重要食用鱼,学名齐口腹裂鱼,又名嘉鱼。古称丙穴鱼。有肉多、质嫩的特点,为川中鱼鲜烹饪原料之上乘者。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盛赞雅鱼之美。但雅鱼再美,离开荥经砂锅这一烹具当真没啥味道。

  荥经是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朱林著《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中写到:“荥经农民收留红军伤员,就像今天影视作品里见到过的情景,在荥经真实地存在。为红军伤员早日康复,乡亲们为战士熬鸡汤,荥经砂锅起了不小作用。女红军因连续行军作战病倒了,只得离开部队,女红军便成为当地农民的‘女儿’,主人上山采药用砂锅熬制偏方,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治疗调养,女红军终于治愈了。”

  砂锅煲汤、砂锅串串、砂锅豆腐、砂锅煨肉、砂锅炖鸡——砂锅菜谱还多。

  “打破砂锅问到底”,“砂锅头炒胡豆,哈不开了”,“敲砂罐”,“抠罐罐”这些是形象的俗语俚言;三足炉、烘锅子、尿灌子、粪档子、药灌子,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常见。正是这些俗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随便便,构成了荥经黑砂文化的精髓。荥经黑砂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源于它是生产、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传承 流淌在血脉里的匠心情怀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其精彩不在于材质、形制、名气、价钱,而在于作品能让受用者喜爱,能赏心,悦目,应手;而在于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共鸣共创;而在于能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数千年的传承,必有众多的艺人为之呕心沥血,但历史并未记住他们。因为过去的荥经黑砂器皿下得了厨房,却未必上得到厅堂;那时没有奖杯,只有口碑;没有执照,只有作坊。平常人做的平常事,入不了书,列不了传,只在民国十七年版的《荥经县志·货属》载云:“沙锅(制甚朴陋,然廉价而质坚,颇销行境外。近稍知改良,无器不制,亦吾乡一利源也)。”明朝的释西坡和尚留下一首《咏砂锅》诗句:“也非江海也非潮,才得温和气便高。器小不能成大用,两三瓯水起波涛。”把荥经黑砂说得非小器的。

  时至今日,多数的企业都是以家族姓氏打头,如“朱砂锅”、“曾家窑”、罗氏、赵氏。在荥经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数据库》中,只记载了已故砂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廷安,省特级民间艺人,从艺52年,制作的砂器浮雕作品被美国洛杉机收藏家收藏;洪万忠,省特级民间艺人,从艺51年。而如朱庆平、曾庆红这样的当代传承人,则只能从族谱与口传中知道自身是砂器世家。

  朱庆平、严云杰、曾庆红,均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朱庆平是省民间一级艺术家, 从艺38年,系朱姓砂器第八代传人之一,自幼喜欢砂器制作,代表作品有龙砂锅、花砂锅、工艺品摆件及砂器茶具、“九龙壶”、“仿古香炉”、“清风雅雨茶具系列”、“花开富贵”。“千年古鼎”被国家女子排球队收藏。“仿吴理珍茶具”被南京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严云杰,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先师从代廷安,后拜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马高骧为师,从事泥塑创作与荥经砂器制作研究,对荥经砂器泥料配制有新的突破,把荥经砂器从单一色发展到了多种色彩,代表作品 “泉壶”、“邓通壶”、“千年一吻壶”、“四方壶”、“汉韵壶”、“长乐壶”、“大龙宝玺壶”。曾庆红,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35年,曾氏砂器第九代传人,师承代廷安。代表作品有“观音”、“唢呐手”、“砂器雕塑”、“荷花瓶”。2007年,砂器雕塑“川剧脸谱”被加拿大华人收藏。

  一技之长仅出于挣钱之需,只能是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作为技艺,则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融入血液,入化为基因,成为一种习惯。如代廷安、洪万忠等,“从艺半百人生,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这就是荥经砂器传人的匠人匠心。

  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程师冯德安在《四川荥经砂器》一文中说,清朝时期,一县官见古城砂器与其它陶器物不同,可是胎骨又类似陶胎,便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找了一家手艺较好的匠人专门为其制造,并把他从外地带来的陶瓷器物要其仿制,当这家匠人用当地泥土为其制出一批黑中发亮的砂器产品时,受到高度赞扬,令其再造。开始时,这家匠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奖赏很守秘密,然而终被同行发现,并把他仿制的图样描绘出来,四处张贴,于是大家也就仿着图样造将起来,有的甚至超越了原有的水平。“发展至今,荥经砂器不仅是一般实用品,也是四川工艺美术产品之一。它不仅能做成简单的器物,还能在粗犷、朴实的器物上点缀一些花草、虫鱼,使具有悠久历史的荥经砂器显得更加美观、大方,充分地显示了它除了吸取其它陶瓷造型优点外,还可根据本地土质原料之特性来取型造物。”收藏爱好者李毅威先生,曾淘得一尊荥经砂器制作的药师佛造像,高5厘米,头部损坏,属清朝时期的作品,这与冯德安先生所述吻合。

  《孙明经西康手记》载,1939年8月10日下午,先生曾到“古城访问砂锅”,并提出四项改良点,(1)用水力磨土,(2)用水力吹风,(3)窑改大,上盖屋,(4)土灰筛细,现粗用竹筐,细用寸20-30,筛箩寸50。从现状来看,除了水力的利用没有实现,窑改大,上盖屋,用料细化还是实现了的。这是有资料可查的荥经砂器的又一次改良。

  民国版《荥经县志》中记载,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曾由县实业所选送产品到四川省政府评比,获奖牌3枚。官府每月派人征官货,按户征收砂锅2件。当时,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甑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这些都是荥经砂器一直以来的传统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通过一些专门做砂锅生意的背客们来完成销售。每当开窑的时候,老板就要通知背客们承运。有公路后,荥经人制造了“鸡公车”、“驼儿车”出行。砂锅就这样肩挑、手推地远销到了成都、重庆,甚至达西藏、云南,乃至更远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

  创新 荥经黑砂的凤凰涅槃

  1958年4月,县公交部门将古城村20多个砂锅生产户组成“荥经地方国营砂锅厂”,1962年调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名为砂锅生产合作社,1981年改为“荥经县工艺砂器厂”,隶属二轻工业系统,“荥经砂器” 的概念始见。改进了生产工艺和设备,把臼窝拌料改为牛拉辗子,1970年代又换成了粉碎机,这大概是荥经砂器数千年来最大的一次技术改良。这个期间,荥经砂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此,峨眉电影制片厂还来拍摄了专题片——“荥经砂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技师们不断做产品,参加各种展会,并屡屡获奖。代延安的作品,曾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甚至美国费城,使荥经砂器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引起国内外陶艺界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商品经济开始萌发,私人砂器作坊相继产生”。到90年代初,古城村120多户人家,就有112个砂器烧制窑炉,从业人员达一千余人,专业营销人员三十余人,每天的产品大车小车不断往外拉。估计那时的产量每天应该在30000件左右,年产值上千万元。大家为便于展示自己,就把厂房和住房都往国道108线上靠。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砂器一条街。

  中国的发展太快,这种速度让我们的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劳动技能难于适应。当琳琅满目商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电器化走进我们的寻常生活,传统的荥经黑砂,一转眼间就没落了。到本世纪初,仅余十余家厂,不足百人从业。

  弃之者不足惜,守之者却难成,心有不甘,似又无可奈何。面对寡淡的生意,清冷的门庭,洪万忠、朱庆平、曾庆红、叶江、严云杰等黑砂艺人,开始思考和钻研荥经砂器的未来。

  荥经黑砂颗粒粗,手感差,即便做砂锅等传统器具,也不为消费者喜好,怎样解决这个拦路虎?荥经黑砂传热慢,如何适应现代都市人的快捷生活方式?荥经黑砂色黑,泡茶怎样赏汤色?怎样做到如紫砂壶那般精巧?怎样像景德镇的瓷器那般细腻?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他们或单个琢磨,或聚首交流;或外出求艺,或延师指导,脑海中萦绕的都是砂器。

  原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在任雅安地区副专员、雅安市副市长期间,对荥经砂器的前景非常看好,对其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来的日本客人建议,可将制作砂器的原料细化;从江苏宜兴邀请制壶大师来荥经考察传艺,并要求荥经组织砂器制作艺人到宜兴学习;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彭茂平来荥经指导茶具制作;凡有与荥经黑砂相关连的展会,都要业主参加,尽量提高荥经黑砂的知名度,尽可能地多吸收外面的理念。

  “久坐必有一禅”。无数的挫折,终得悟道:守护传统,突出特色,改进技艺,适应消费——荥经黑砂就是“荥经黑砂”。

  臼窝舂捣的泥料很难达到30目,米筛可达30目以上,多层纱布过滤能到40目,电动瓦筛70目,现在用球磨则是200目左右。“天生我材必有用”,粗料颗粒感强,适宜大型物件,有粗犷浑厚的感觉;精料细腻,适合器皿,玲珑轻巧。粗犷与细腻,风格迥异,境界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各呈其华,一如词中有豪放与婉约。

  用小型电窑,烧制采用密封强还原氧化,窑温控制在一千三百度,比传统砂器多烧六、七个小时,让炉火始终保持泛白,耀眼如激光。省去上釉工序,表面也光滑发亮,荥经黑砂茶具应运而生。“窑身一变”,荥经黑砂华丽转身,精致细腻又黝黑锃亮。泡茶试试,汤色清澈,香味纯正,透气而不渗水,隔夜而色味不变。

  2000年5月举办的“雅安地区首届名优特新商品展销会”上,荥经黑砂出尽风头,被评为“雅安地区名优特新商品”,“消费者最满意商品”,让大家看到了荥经黑砂的希望。

  2001年,荥经黑砂实现了新的产品种类——荥经黑砂茶具。之后,荥经砂器频频参展,屡屡得奖。

  2003年,荥经县政府组织朱庆平和严云杰赴宜兴学艺,这是荥经黑砂的破冰之旅。当地艺术家精细、认真的创作精神,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艺”。一抷黄土,能玩到极致,用双手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揉斫在作品上,让他们悟得了什么是“器”。这就是荥经黑砂的文创产品有浓郁的地方特征,而茶具则处处可见宜兴紫砂影子的原由。之后,受“紫砂”概念的影响,荥经“黑砂”概念提出。

  2013年第一家外来投资公司,“荥窑砂器艺术馆”入驻荥经,“荥窑”的概念首次提出。称“荥窑”,意在要使荥经黑砂与历代名窑同辉。“荥窑”经营者叶骁有数十年的工艺美术经验,不管是在设计理念还是烧制技艺上都极大地提升了荥经砂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正是从叶骁开始,传统的荥经砂器概念才被彻底颠覆。叶骁及其“荥窑”砂器,从此开始走上了国际舞台。同时,政府和叶骁共同推进“荥窑砂器国际陶艺村”的建设,邀请世界各地陶艺家前来交流创作,一边传承,一边分享,一边创新,一边推广。自此,荥经黑砂开始以黑砂艺术品的形象不断进入国内国际的高端市场。

  2014年,第二家外来投资公司“林氏黑砂”落地,“雅烧”品牌来了。“林氏黑砂”业主林萍一直从事的是艺术工作,作为外来的第一个女砂器艺术大师,同叶骁一样,他们一落地荥经,便绝对在创意设计上不走老路。有传承,尤重创新。特别是在用釉色彩表现和炼制技艺创新上——“大道至简,老窑新品”,把荥经黑砂的传统和当代实用与审美观念和谐融合,不仅提升了荥经黑砂的外在艺术感知和艺术价值,还通过荥经黑砂这一载体,向外界展示了荥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世人看到了荥经黑砂的未来和希望。正是创新让他们把一个相对封闭的手工产业带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开讲了,“雅烧”众创空间平台建立了。这种以习代传,以学促创的模式彰显了它的活力。本地青年来了,美术院校学生来了,省内外雕塑家来了,摄影师、作家来了。用艺术的审美来制作砂器,让创意变为实物,用它的实用和艺术美,吸引更多人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荥经黑砂正踏着这样的步伐走向广阔的空间。

  2018年3月,四川省庄王黑砂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这是四川省在香港挂牌的首家非遗企业,标志着荥经黑砂开启了资本运作助推产业腾飞的新征程。

  2018年7月,荥经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黑砂工艺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为荥经县黑砂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荥经黑砂独特的文化品牌又一次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在雅安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荥经 “中国黑砂”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提出“以黑砂产业为核心,多元融合,创新发展”,打响“中国黑砂”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全域旅游,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把荥经建设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正是“千年窑火盛世红,万众瞩目新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