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忠诚与信念的力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重矿山分公司矿山分厂维修工部钳电一组组长王瑞明

  ■ 曹克顺

  在没有见到他以前,记者便已经知道这些年他曾先后荣获了“太原市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太重集团公司“高技能领军人才”,并在2018年荣获“提名晋阳工匠”,同时还获得了山西省政府津贴……

  初生牛犊不怕虎

  今年36岁的王瑞明,是太原重工矿山设备分公司一名数控机床维修工,也是分公司唯一一位取得“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的职工。虽然年龄不大,可从业已有17个年头了。当初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太重时,面对着的都是车间里那些超大型设备,看到这些,他很自豪,可一旦这些庞然大物“生病”后,顿感心慌意乱、束手无策。从那时起,王瑞明虚心向师傅请教,时时勤于学习,日日勇于实践。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维修技术,包括学习电气,液压,数控等专业。师傅常这样告诫爱徒:“做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干工作就要大胆,心细。”那年,数控20米数控天桥铣横梁导轨90°夹角处出现裂缝,长450毫米,深180毫米,从传统的受力刚性分析横梁接近报废,常规的焊接,粘接修复工艺根本无法满足其使用性能。咨询原生产厂家,给出的答复是:需拆下返厂视实际情况,经相关设计与技术人员具体讨论后再定修理方案,周期约半年左右,报价约百万元。时值年底,公司生产任务紧,他仔细观察并分析裂缝位置及走向,大胆提出自己的创新修理方法。在通过相关人员的讨论决定,最终此方法得到认可并实施。仅用20天的时间就修复完成,机床运性精度良好,平稳,为公司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上百万余元。

  早在7年前,王瑞明就加入了国家级“张东元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成为工作室技术带头人,引领其他新加入的成员参加工作室重要课题研究和主要项目的技术攻关。

  前期,工作室从德国海德汉公司进口一台高端精密检测仪——PWM 20,用来检测数控机床上所用的测量元件——增量式编码器和光栅尺、读数头等故障。但实际修理工作中常遇见的绝对值编码器和伺服电机自带的编码器无法直接检测。他认为,如此先进的仪器不可能局限性这么大。于是抱着一种不服输与对专业怀疑的心态,随即找出说明书,翻开后,顿时傻眼了,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水平的他,面对一本全是专业词语的英文说明书,一时无所适从。但他没在困难面前妥协,而是搬来一本专业英语词典,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硬是把书中关于仪器通讯接口协议说明部分给“消化”了。通过对照实物利用废旧的通讯线配做各种转换接头、插口等,实现了对以上两种编码器的检测功能,节约购置插头配件费5万多元。

  不做独秀只盼春满园

  数控机床维修工作一般有:日常保养、故障诊断与修理、老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升级。从这些劳动强度极高而又繁琐的工作中,做到一名工匠所具有的敬业、精益、创新,谈何容易?可是王瑞明却真正做到了。

  工作中面对大型数控机床各种各类的故障现象,涉及到机械、电气、液压、精密检测元件等多门学科交叉,难点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故障表面现象背后,找出最根本的故障原因。用王瑞明的说法:“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治疗某一种病的药也就那么几种,医生们几乎都知道,但要准确地诊断出是啥病,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看出来的。所以说,维修中故障诊断是一项综合技能水平极高的工作。”

  创新——成功——再创新,让王瑞明一步步迈上了通向卓越的阶梯。5年前,太重响应国家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计划,推行和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开展了新型工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那次他报了名并获得通过,取得了高级技师技能资格。后来才知道,他是山西省同类工种中获评高级技师的第一人。

  不做一枝独秀,只盼春色满园,这是王瑞明的心愿。在不断提高自我技能水平的同时,还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与同事们交流、分享,实现技术上共同进步。6年前,他与新进小组的大学生小李签订了“师徒协议”,对自己的徒弟不厌其烦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使徒弟很快就取得了数控操作维修工高级工职称。

  为了把自己这些宝贵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王瑞明借助集团公司“大师上讲台”活动的平台去一些单位进行义务技术知识交流宣讲,得到了有关专家和技术工人的一致好评。7年前,他被山西省高级技工学校聘请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指导教师”,去省内外一些技工职业院校参加技能教学研讨;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编写课程任务书以及鉴定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考评工作等社会活动,为社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