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设备小停机管理的改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自动化设备或生产线越来越多的今天,尤其是在由多种非标自动化设备构成的离散型生产车间,企业常常会遇到设备频发“小停机”的苦恼情形。结合日本设备维护协会(JIPM)《新TPM加工组立篇》一书的观点,现将小停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改善要求阐述如下:

  “小停机”的定义。所谓“小停机”,也称为“瞬停”,是指5分钟之内的非计划停机,不需精修或更换、但需调整或紧固来进行恢复。小停机可导致的损失未必就真的小,相反可能会比较大。例如在一个四小时的班次内,一台设备的小停机可能会发生数次甚至十几次,并且伴有产品质量不合格和白白损失物料、设备空转浪费能源等。小停机管理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收集和分析、改善目标、微缺陷识别、改善与效果验证等。

  数据收集和分析。小停机给人们的感觉是零零碎碎、杂乱无章,所以更有必要遵循“循证决策”(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决策),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以进行科学决策。数据收集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名称、设备编号、部位、小停机起止时间、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处理措施、处理起止时间、处理人、价值损失(生产计划延迟、产品不良、料耗、能耗等)。靠人工进行数据的采集可能效率较低且失真率较高,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宜尽量进行自动数采。数据分析则应清晰地反映(可包括但不限于):每台设备小停机时间占班次时间的比例与排序、每台设备小停机时间占该设备非计划停机总时间的比例与排序、部位排序、MTBF排序、价值损失排序等。

  改善目标。应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恰当的改善目标。例如:小停机次数下降、小停机时间压缩、MTBF延长、小停机导致的价值损失的削减等。应将改善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设备(部位)、班组、个人。

  微缺陷识别。之所以出现小停机,是因为存在一种或多种“微缺陷”。宜采用必要的手段(例如录像),对发生小停机的部位进行仔细观察,以摸清微缺陷产生的时机、频次、特征、后果等。

  设备(部件)的常见微缺陷可包括但不限于:磨损、松动、偏离、动作过快或过慢、卡涩、接触不良、虚焊、加工条件偏差(例如压力偏大偏小)等。工件的常见微缺陷可包括但不限于:工件材质不完全适应加工条件(例如压力、温度、速度)、形状和尺寸偏差等。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行为也可能存在“微缺陷”: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加工要求(例如压力、温度、尺寸、时间)、未对设备实施规范的CLIT(Cleaning清扫、Lubrication润滑、Inspection点检、Tightening紧固)、采用了不合格的工装夹具等。

  应采用鱼骨图、Why-Why或其他方法,以清晰梳理小停机和微缺陷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实施改善打下基础。例如:设备的运动部位卡涩而导致了小停机,可能是因为存在下述微缺陷:润滑不良、积尘、松动、磨损等。因为导致小停机的微缺陷种类繁多,所以对微缺陷进行排序是有必要的,由此可判定改善的轻重缓急。

  改善与效果验证。应开展跨部门合作,对微缺陷实施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例如:CLIT、设备(部位)复原或重新设计、操作与使用人员的技能提高、工件材质优化等。宜对比改善前后的数据、核对改善目标的达成情况,以验证改善的有效性。

  (蒋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