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章友棣:台州黄岩人,骨伤科、筋伤科专家,温岭市首届名中医,出身于名医世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氏骨伤疗法传承人,台州黄岩章氏骨伤科第六代传人。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执行会长,全国骨伤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副主席,台州市、温岭市政协委员,台州市民营医院协会会长,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台州骨伤医院董事长,江苏大丰同仁医院董事长,浙江省章友棣骨伤研究所理事长。
■ 姬晨曦 高 宇/文
●章友棣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
无尽的岁月长河里,不知所起,亦不知所往。个体生命具有有限性,在漫漫光阴中像一粒尘埃,似乎微乎其微。虽然人们无法抵抗时间的不可逆性,但是却可以不断延展生命的边界,在宽广的大地上,记录下光影之中的瞬间与感动。章友棣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中医骨伤的世界里上下求索,在浩瀚的天地间笃定地行走。
▲仁心仁术·传承发展
章友棣出生于中医骨伤世家,是章氏骨伤科第六代传人。说起章氏骨伤科,在台州地区早已声名远扬。章氏骨伤科创始于公元1823年,时至今日已传承七代人,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江南骨伤科的代表流派之一。
清嘉庆初年,台州黄岩焦坑乡江田村郎中章正传首创章氏治伤法,救治当地百姓,被黄岩西部山民们所传颂。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科)正式诞生。
而后经过数代人的传承,章氏保春堂接骨济世,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渐成体系的理、法、方、药,研制出汤、丸、散、膏、丹、酒等系列伤药。新中国建立后,章氏骨伤科第五代传人章显法不拘泥祖传中医技术,对西医也广泛涉猎,高瞻远瞩地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
1954年,伤科章显法诊所开业。那一年,章友棣才两岁,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从小他就沉浸在药香之中,对中医骨伤治疗耳濡目染。谈及幼时,章友棣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黑漆漆的夜里,总有一盏黄色的灯火亮着,父亲章显法的身影在光里面像一幅油画。白天父亲忙于问诊看病,夜深了,父亲才有自己的时间,思考中医与西医结合的道路,一步步去实践自己的想法。章友棣懂事后,先学着替母亲研磨草药,当归、白芍、苏木、桃红……每一样草药都有自己的气味和功效,人还没桌子高的章友棣默默识记着这些,并把它们存放于记忆的起点处。
“有一次,父亲的脚不慎被砸伤,三个跖骨粉碎性骨折。而当有病人需要救治时,他顾不上自己的疼痛,仍然坚持前去治疗。在他眼里,病人的身体比自己更重要。”章友棣回想起来说。相对于医术的传承,章友棣学到的先是关于医德的言传身教。
新中国建国早期,医学事业并不发达,材料科学应用于医学较晚,在骨科治疗方面仍然多采用传统的疗法。病人骨折复位需要长时间的固定,章友棣经常看到父亲用杉树皮作为夹板给病人进行固定,杉树皮柔韧异常,又可灵活造型,这在章家祖传的伤科疗法中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
但是章显法也并不拘泥于祖传古方。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推进,骨折损伤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有些创伤需要通过西医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除了家传杉树皮固定法外,他引进西医骨科里的石膏固定法,与传统手法相结合,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科技成果展出。章显法对西医也广泛涉猎,高瞻远瞩地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并将各种牵引装置投入临床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章氏祖传药方的基础上,他独创了“万灵膏”“八厘散”“金疮定痛散”等,外用或内服均具特效,一直沿用至今;并总结出章氏骨伤的理论基础、手法要诀,形成了完整的骨伤体系。章氏骨伤从章显法开始,走上了一条内外并蓄、中西医结合的新路。
年少的章友棣虽然还不能完全懂得父亲的想法,但是勇于开拓与善于接纳的世界观却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这是章友棣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又一笔财富。
章显法严以自律,一世清贫,但是却给章氏后人留下了“最丰厚”的遗产:章氏骨伤完整的医疗体系。他钻研过的一大堆医学典籍和读书心得笔记,以及“仁心仁术,传承发展,追求卓越”的核心精神价值,值得第六代传人毕其一生,潜心钻研。
▲中西结合·兼容并蓄
章友棣16岁的时候开始跟随父亲章显法系统地学医,成为了章氏骨伤科第六代传人。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祖传伤科的心法要旨及秘方,并能运用自如。后来,他已不满足于祖传骨伤科技术,在父亲的支持下,章友棣在1973年赴浙医二院骨科进修,学习西医骨科。与此同时还赴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院)骨伤科进修深造。上世纪70年代,祖传的医术加上现代医学科技,使章友棣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筋伤的方法,疗效奇佳。
后来,章友棣从黄岩老家来到了温岭。1975年1月1号,章友棣很清楚地记得那个元旦,他成为了原石粘公社防治院的一名临时工。防治院当时是国家最基层的医疗机构,章友棣回忆,当时的防治院一共有6名医护人员,他去了之后,成为了007号员工。
在防治院,章友棣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骨科病人。有些疑难骨伤,其他医生看了认为需要开刀治疗,但是章友棣说:“不用开刀,传统复位加上西医疗法就行。”果然,章友棣的治疗方法证实可行,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康复时长,还为病人节省了治疗开支。章友棣骨伤治疗的名声逐渐在温岭地区百姓之间口口相传。原本的防治院是靠国家拨款维系运转的,章友棣来了之后,医院逐渐开始扭亏增盈。
1981年,章友棣成为了防治院一名正式工。原防治院改名为“石粘镇卫生院”,并且挂牌“温岭市中医骨伤科门诊部”。
“随着医院名气的增加,就像滚雪球一样,医院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光是门诊,住院的病人也在增加,医院不够住了怎么办?就只好租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当时我白天看病诊治,晚上还要查房,每天都特别忙。”章友棣说。
忙碌成为了常态。1989年年底,章友棣承包了石粘镇卫生院。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当时老城北医院房子虽然已作价转让给了石粘镇卫生院,但住院病人实在太多,床位仍无法解决,得租借附近老百姓房子作为住院病房,条件非常简陋、艰苦。
活跃的经济因子在江浙地区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政策逐渐放宽,台州这片地区开始兴起了股份制改革。先从厂矿开始,逐渐衍生到各个产业。当时镇卫生院的规模已经严重限制了发展的需要。章友棣心想,医院能不能也搞股份制呢?于是他就开始把这个设想层层上报,从卫生局到分管卫生的副县长到市长,得到的答复是“医院搞股份制,也可以试一试。”随后章友棣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1993年,开始试点从石粘镇卫生院改为股份制专科医院,当时医院名称已从石粘镇卫生院改为温岭骨伤科医院。这是温岭市首家民营医院。同年9月,在章友棣组织攻关下,医院还成功开展了首例断指再植手术。
“所以从1993年到现在,这一试就是26年。”章友棣哈哈一笑,二十六载光阴似乎就在这爽朗的笑声里面转瞬即逝,“我们就这样风风雨雨地走过来了。现在医院的门诊量越来越多,每天的住院病人有500多人,员工超过600余人。以前是6个人,现在是600多人。”
问及医院二十余年的发展有何成功经验,章友棣略作沉思,他认为,第一点是团队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第二点是机制灵活,老百姓需要什么医院就着力补足什么方面。
章友棣的骨科疗法是世代传承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般只限于家族内部传承。但是章友棣却并不泥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他一直在带徒弟,除了大儿子章鸣、二儿子章仪,他还将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所看重的医院骨干。2011年,医院申报的“章氏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台州市第一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章友棣被国家授予“章氏骨伤疗法”传承人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传承人在传承方面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传承人具有挑选适宜继承人选的权利,也必须履行传承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对于章友棣而言,在非遗法颁布之前,传承医术已经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让传统医术能够发扬光大,他从没有个人主义的小我,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包容不仅限于传承,对于章友棣而言,还意味着接纳。接纳不断发展的西医医疗理念,接纳与时俱进的医疗设备,并且与自身原有的医疗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14年,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成为浙江省首家三级民营中医骨伤医院,也是台州市首家三级民营医院,同年还成为台州市民营医院协会会长单位。这一年医院购置了德国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申报的一个手显微外科科研课题荣获浙江省科技三等奖,同时科技楼(职工宿舍楼)也开始投入使用。2015年,台州骨伤医院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实习医院,同时骨外科学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公立医疗机构临床特色学科。这一年,5000平方米6层楼住院病房改造完成,17层新门诊综合大楼开始动工建造。
2015年,台州骨伤医院迎来了20周年院庆。时任院长的章鸣提出五年内要建设完成新的门诊大楼,申报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打造骨伤科连锁医院集团。
五年之期就在眼前,三个目标完成得如何?笔者采访的时候看到,在老院区的旁边,17层医院大楼已经拔地而起,被身后对开的青山顺势合围,给人一种安全感。站在17层外面的露台,整个温岭市尽收眼底。楼内还在进行最后阶段的装修工作,预计2020年全部投入使用。三甲医院的评审已经筹备数年,只等新大楼投入使用之后鸣锣推进。连锁化的集团建设这些年也一直在布局之中,盐城大丰同仁医院、台州骨科医院、乐清友义骨伤医院、邦尼医疗美容医院,目前由章鸣,章仪负责管理。浙江省章友棣骨伤研究所也已创立,助力“章氏骨伤疗法(中医正骨疗法)”这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医院的发展是随着百姓的需求走的,往后社会老龄化现象会逐渐凸显,医院未来也将布局康复养老方面。”章友棣不无展望地说。
▲行世间·心胸辽阔
章友棣今年68岁了,每天上午,他依然会去门诊为病人进行诊治。采访当日,章友棣完成了例行诊治,回到办公室已经接近中午。眼前的这位长者,丝毫没有疲惫之意,身穿一身休闲装,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步调轻快,神采奕奕。说话间隙,时不时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除了医生这一角色,章友棣有多重社会身份。本职领域,他是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执行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全国骨伤科医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社会职务方面,章友棣1980年成为政协委员,一直做到六十岁。历任台州市、温岭市政协委员。在个人兴趣领域,章友棣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企业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市直机关摄影协会顾问等。
他极其喜欢摄影。闲暇的时光里,章友棣一般会在摄影或者修图中度过。他已经出版了多部个人影集。新建成的医院大楼病房,也成为了他的“摄影展示基地”之一。他希望,自己跋山涉水拍摄的风光能给病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辽阔的心境。“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美景,康复之后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章友棣这是在给病人增加前行的信念,同时也是在告诉自己,属于自己的“奇遇人生”才刚刚开始。
60岁后,章友棣开始学习英语。国内的大好山河已经尽收眼底,他要走出去看世界,和他的夫人叶荷女一起。他们的足迹已经走过了大半个地球。等明年医院的“五年计划”全面落实之后,他们计划坐游轮环游世界。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所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对于章友棣而言,路上的风景,开阔的心胸足矣,哪怕已近古稀,然宽广可抵岁月长。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问及章友棣,如果现在可以选择的话,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
“那就当个摄影者吧,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拍摄更多美好的图片。”
《浙江社会办医发展史》一书由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由浙江和康医疗集团与杭商传媒联袂编写,以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视角,记录浙江社会办医的曲折历程及辉煌成果,勾勒出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社会办医先行者形象,反思过去,启迪未来,开创浙江地区社会办医的新时代。
(本文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