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ECC一建石化设备制造分公司运用信息化夯实基础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顺手、精准的工具,是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近年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一建公司石化设备制造分公司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益强化对各类工具的管控,逐步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数百个工装合并同类项为60个,编号入系统共享
“工装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安全而制造的辅助工具,但是,在员工中存在一些重复性动脑筋制作现象,这是一种浪费。如员工设计的在地面就能开启地井内阀门的扳手,虽然都很省力,但随用随做,不同员工制作的有着不同的缺陷,极需要形成统一标准。”分公司研发组骨干刘树权说。
为此,分公司在2015年成立 “常用非标工装标准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课题组,将一建公司员工在“五小”活动中制作的数百项工装制作资料收集过来,逐一讨论其构造和功能,合并同类工装为一类,并讨论出每类工装最优改进方案,绘制标准图纸、编写标准制作文本。
整理基础数据后,课题组利用可视化设计语言,开发工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对每类工装进行柔性编码,留给后续扩展数据库足够大的自定义空间,并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及辅助设计功能,开发出具有工装编号查询、预览、图纸打印等功能于一体的工装管理系统。
“通过甄选、合并与优化,目前系统内录入工装60个,随着员工后续创造出新类型工装,我们还将继续补充和完善。”在分公司工作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系统软件开发人刘新儒说。
系统实施五年来,员工们在需要动脑筋制作工装前,会优先在系统中查找。综合车间副主任徐宾说:“以往员工对于浮头式换热器试压工装的制作各出奇招,仅画出图纸就需要4天时间,而现在我们在电脑中查看到最优方案后,1分钟就能打印出图纸。”
工装标准化之后,分公司各个车间通用的设施,如垃圾回收箱、配件箱、焊剂回收箱、法兰箱、设备登高梯等有了统一的规格,使厂房内布局整齐划一,厂容厂貌持续改观,推进“5S”管理。
经过权威部门技术查新,分公司将常用非标准工装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建立企业常用非标工装数据库的做法,在国内是第一家。
3129个计量器具,建立统一信息平台“码上管”
在推进工装标准化之后,分公司继续审视工具管理需要提升的地方。各车间种类繁多的计量器具,靠人工建立台账、筛选器具检定有效期,效率低,且易发生错误、迟检、漏检等现象;巡检过程中人工记录效率低,器具标签磨损或脱落后更是增加管理难度。对此,分公司在去年成立了“计量器具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课题组。
分公司设计编程方案,与外部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出计量器具动态数据库、PC端与手机端软件,建立了由服务器、标签打印设备,扫描设备、移动终端构成的计量器具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分公司在用的共有3129个计量器具,系统为每个器具生成了唯一的、终身不变的二维码,采用标签打印机打印出来,张贴在器具上。通过扫码,器具入库检定、周期检定,还是在车间之间流转、停用、报废等,均会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实现了计量器具使用全周期的可追溯管理。” 分公司计量站站长、计量器具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负责人廉明说。
系统绑定所有计量器具管理人员的微信号,并实现对器具使用人的实名制管理。“系统能够微信提醒我送检计量器具,并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登记信息。”分公司综合车间技术员兼计量员李倩文说。
目前,系统已实施一个多月,有力推进了各车间的提质增效工作。备料车间党支部书记赵祥说:“有了这个平台,作业人员对卷尺、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计量器具的使用责任更明晰了,保证了器具能够按期检验,平时在制造过程中测量更加精准了,减少了一些因测量不准而多次测量确认的无用功,提高了车间制造质量和工作效率。”(王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