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何龙治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 江杰

  何龙博士,年近四十岁,中等身材,眼睛好,发量多,语速快,思维敏捷,有时候还没明白他说的意思,他却已经被自己的话逗得哈哈大笑了。

  作为西北油田工程院首席专家、中石化优秀共产党员、闵恩泽青年人才,他的一大堆成果和头衔,似乎都和他联系不起来,在西北油田工程院的同事眼中,他就是一个热情,豪爽,颇有智慧和幽默的暖男。

  2009年,他二十七岁博士毕业,来到油田。他来时,整个西北油田的堵水作业还停留在用水泥打塞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机堵水,而他在大学里已经从事多年理论研究,并对当时国际上已经开始使用的冻胶堵水体系有着深入的了解,与他曾经研究的技术差着几代呢。

  无论现实如何“骨感”,他知道像西北油田这样的断溶体缝洞型油藏,因埋藏超深带来的超温超压,会让堵水难度增大,早晚要向新技术寻求解决。尽管自己掌握的东西一时用不上,但他相信油田的发展一定会给自己的专业以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他说,老爸给自己这个响亮的名字不是白起的,龙就是治水的。

  有些机会靠运气降临,有些则靠自己创造。何龙说自己喜欢去创造机会。实习期刚过,他就被分进了砂岩体水平井规模堵水的技术攻关组。

  那时候国内外水平井堵水大措施,动辄上百多万,成本高昂,一口口潜力井难以得到规模治理,严重制约了砂岩上产大局。

  他建议采用颗粒堵水的新方法,并主动请缨担任项目主持人。

  为了获取足够的堵水颗粒,他到采油厂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因地制宜,将干化池污水颗粒变废为宝,另一方面不断调研拓展新类型,形成了12种不同粒径的系列低成本颗粒。

  有了颗粒,还要在室内驱替实验,他又带领2名技术人员,每天都在110℃的恒温箱里钻来钻去,连管线、导流程,满头大汗,满手原油,常常一天睡不到4个小时。

  驱替实验做完,为了现场堵水能够用对、用好各种颗粒,他又一头扎进施工现场,每一个关键环节他都要坚持到场。30多口井,一口井一口井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边施工、边总结、边调配方,半年下来,足足瘦了10多斤。

  由此,塔河碎屑岩降水技术形成耐温、抗盐低成本堵水工艺系列,2009年以来现场增油30万吨,与前期相比,有效率增加了9%,成本从100万一口井,降到16万元一口井,工作量从一年3-5个井次,猛增到50多个井次,为增油上产提供了有力的进攻手段。

  完成了碎屑岩水平井堵水项目的次年,他作为项目技术负责,又投入到复杂缝洞型油藏堵水的难题攻关中,这个课题刚拿到手里时,整个团队都蒙了。

  虽然,他对这项技术非常了解,也正是因为了解,也让他心头一紧:在大学里研究堵水时,国内外只是堵几个微米的孔隙,几个毫米的裂缝,哪里见过堵溶洞的,动不动钻遇缝高十几米,测井解释七八十米的超级大家伙。

  这绝对是一项开创性的具有行业高水平的工作,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他有点兴奋:这不就是自己当年一直希望的有所作为吗?

  然而此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心高气盛,持才傲物的博士生。从希望展现自我,到追求团队成功,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学霸博士到学科带头人的转变。随着转变的还有对工作对事业对人生的看法和采取的正确行动。

  他深知这是个需要多种技术支持才能完成的工作,于是带领团队参考搞油藏的同事们的发现,从大背景上坚定措施潜力,了解熟悉井史的兄弟们的工作,从一条条产剖吸剖和动态曲线中汲取“油水博弈”的经验,然后向现场人员求教,听取他们在施工中对成败得失的感觉和想法。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明确了主攻方向。于是他带领攻关团队开始了室内配方调试,60MPa、140℃的高温高压稠化实验,刚开始,配方要么早早固化,没法施工,要么根本不出强度,难以使用。一组需要8个小时,不停地推倒重来,一次次枯燥的重复混灰、配浆、上流变拆流变,这样的试验总共经过了700多样次。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发明了密度介于原油和地层水之间,低成本、高强度的新型固化颗粒堵剂,可以在油水之间形成隔板,创新了缝洞内的密度选择性堵水,2010年以来应用38井次,堵水有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7%。

  何龙治水,水也在成就着何龙。

  十年中他主持了1项国家级项目、4项集团公司级项目和10余项分公司项目,获省部级奖4项、局级奖4项、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创造了6000m的超深井注蒸汽地下催化的记录,实现了高矿化度、高钙镁离子下,氮气泡沫驱、活性剂吞吐的技术突破,探索发展了缝洞单元的注水深部调驱,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