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资国企如何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突出重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徐代军

  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指出,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那么,国资国企如何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突出重围”呢?本文从国资国企的视角出发,旨在为国资国企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做一些方向性思考。

  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与企业成长

  国际产业链供应链(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的互相连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为本地区和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气和电子零部件出口国,占全球总出口额的3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的报告指出,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取得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这也彰显了中国企业在推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当中的重要价值。

  二、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企业高速发展

  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物流等自身优势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之中,中国企业获得了参与全球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机遇。通过来料加工、来样装配、补充贸易等多种方式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一些细分产业领域的企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不过,这也让中国的一些企业一直处在“代工厂”的位置,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端徘徊,迟滞了其“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步伐,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呼声日益高涨。

  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原始技术创新、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具备的优势相比,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按照对方提供的技术与标准,“按部就班”的做工,而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

  诚然,中国企业通过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了学习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也在一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上有建树,但核心技术的缺失、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更加作用、产生更大价值。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和产业发展主要靠国家安全等战略需求驱动、商业和市场驱动。相对来说,商业和市场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是一个短板。而发展的实践也证明,要想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三、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是大势所趋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新形势和新技术的出现推动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重塑。从横向上看,受不同国情影响,原本依靠人口红利、税收优惠等优势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会随着劳动成本的飙升、税收优惠相对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被弱化,而后起之秀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会趁势而入,凭借其劳动、土地要素的优势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从纵向上看,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孱弱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进而被排除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之外,而“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则促进了新市场的产生,尤其是可以有效减少一些中间环节的阻隔,节省企业开支。

  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进程中,国资国企要善于从当下的危机和挑战中寻找机遇、创造机遇、把握机遇,特别是牢牢抓住“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所产生的机遇,积极把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机会,以信息新技术广泛嵌入和深化应用为基础,以技术、应用、模式等创新并重,围绕“一带一路”,开展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工作,开辟发展新局面。

  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资国企“突出重围”之路

  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要求国资国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面对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冲击,国资国企一方面可以依托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整合,尤其是积极发挥中国作为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家的优势,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跨越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鸿沟,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海外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的机会。针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所带来的挑战,国资国企应在熟悉的专业领域内细耕、深耕、精耕,拓展产业链供应链的覆盖面,努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技术性工种”。此外,国资国企也可以发挥制度和组织结构优势,深挖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潜在价值,特别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抓住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构建的契机,顺应发展中国家“蓝海”市场兴起的趋势,更好的利用各类要素优势。

  (一)从单一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驱动转变为国际与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双轮驱动”。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达到28%。2019年,我国首次跻身全球制造业创新指数15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成效初显。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作为14亿的人口大国,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中国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为从单一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驱动转变为国际与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双轮驱动”奠定了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单一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出现了“梗阻”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产业链供应链的构成逻辑,主动将单一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驱动转变为国际与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双轮驱动”,这也是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升国资国企市场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二) 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环节中的“国产率”,防止产业链供应链断裂。

  “国产率”的攀升并不代表放弃“引进来”,更不代表“闭门造车”,它的主要价值表现为:第一,激发本国的创新活力,以自身的创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全完善;第二,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可控性;第三,进一步提高本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当中的位置,推进发展模式转变。对于国际市场的波澜诡谲,“国产率”的提高将有助于推动生产与消费、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贸易与投资、国内环节与国际环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实现由链条参与者向链条筹办者的转变,并形成一批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有控制能力、有运维能力、有资源配置能力的领先企业,防止因外部发展环境突变引起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进而保障“两链”安全稳定。因此,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环节中的“国产率”,全面提升国资国企在各链条上的发展水平,将压力变为动力,才是正确选择。

  (三) 围绕“一带一路”做文章,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目前,以“一带一路”为枢纽,中国扩大开放合作的步伐在加快,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将优势产能与优质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使“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国家融入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进程中,互惠互利,共赢未来。特别值得一体的是,作为国资国企的优秀代表,成都产业集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蓉欧+”战略,2018年11月6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成都产业集团与中白工业园管委会、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白·蓉欧产业园”项目意向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

  (作者单位:成都产业集团成都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