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后疫时代的谋篇布局 ——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点感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凤发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笔者作为广大干部群众中的一员,也通过手机收看了大会直播盛况,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

  只有一万字左右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是后疫时代的谋篇布局。结构包括八部分,其中的“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部分均是围绕后疫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力,引导各方进一步聚焦后疫时代的具体工作。

  首先,报告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挑战进行了自我诊断。“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群众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应予重视。”

  其次,报告没有提出今年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指标。报告解释说,“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疫情冲击之下,数据已经失锚,而且后期国内外都面临不确定因素,制定合意目标的难度极大。在这种情况下,莫不如取消年度增速指标,引导各方将注意力放在抓好“六保”“六稳”上面。事实上,“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兜底民生,主要靠四方面政策发力。一是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尤其是中央新增的2万亿财政资金;二是要通过宏观政策与转移支付保护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是解决居民就业的最重要渠道;三是货币政策要充分与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相互配合,保障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高货币政策向基层传导的效率;四是积极有为的就业促进政策,包括如何解决重点人群(比如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为失业人员提供救济以及再就业再培训服务等。此前中央已经明确,“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在当前形势下,做到“六保”是底线,而实现“六稳”是目标。“保”是“稳”的基础,也是前提。

  三是在后疫时代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的报告对于财政政策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和居民总需求不足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措施有:1、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2、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这几笔资金的用途特别指明全部给地方,且首先用于减税降费、降租降息、扩大消费,其次再用于扩大投资,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考虑到当前地方政府确实存在困难,报告特别强调,“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而且,“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

  四是报告拽住了后疫时代经济的“基本盘”:稳企业保就业。报告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六保”的关键是保就业、保民生和保企业。保就业,才能保住民生之本;保基本民生,就是要帮助困难和弱势群体渡过难关;保市场主体,就是要保护人们赖以生存和就业的“饭碗”。可以说,“保市场主体”是六保的核心,只要保住了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进而稳住经济基本盘。这就是为什么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都是保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原因。基于这一原因,我国的救助政策主要围绕着保企业展开,前期推出的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都是为了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