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永川作业区丹7井中心站,上演了一场离别。“加油!到新井站,更要努力。”站长汪海彬红着眼眶目送昔日的战友陆续登车离去。
随页岩气平台、脱水站相继投产,人才需求愈演愈烈。丹7井中心站作为作业区的“黄埔军校”,培育出的大量优秀青年员工,此时挑起重担,为页岩气上产贡献力量。
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我是认真的
5月的重庆平均气温37摄氏度。刚到足202H1平台,周伟草草的收拾行装,未作片刻休息便请求平台班长唐金奎带他去现场熟悉流程。
已在丹7井中心站工作10年的他明白一个道理:到任何一个陌生井站,首先要“搞清流程”。汪站长曾说:“在彻底搞清场站流程前,你只是个实习生。”
周伟身上这股工作热情,让唐金奎又惊又喜。惊讶的是,丹7井中心站走出的员工似乎比传闻中更优秀。欢喜的是,有这样的优秀员工加入,今后的工作将如虎添翼:面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周伟没有一丝畏难情绪,反而脸上露出一抹兴奋的表情。唐金奎边讲解边示范,周伟边记录边学习。除砂撬、脱水撬、电动球阀……各种新型设备开始在周伟脑中“生根发芽”。从页岩气开采原理到场站流程,从设备性能到运行参数,周伟就像海绵,求知如渴地吸收着海水。
烈日下,两人早已汗流浃背,但他们身上的热情似乎比阳光更为炽热。
心中有“丹7井”哪里都是“丹7井”
掐指算来,何顺东在丹7井足足有13年。扎根耕耘,他对场站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突然要走,内心万分不舍,“你看这颗黄桷树,我来的时候它还没我高,现在比房子还高。”何顺东说完摘下一片树叶放进笔记本,不仅记录大树的成长,也有他的青春回忆。
登上公务车离去的时候,何顺东没有回头。他心里清楚下一站将会是另一个“丹7井”。
在足201平台,何顺东除了努力学习、埋头苦干争取早日摘掉“实习生”帽子,迅速融入工作氛围,他还扮演着“保姆”的角色。
平台的“老员工”是个小年轻,最拿手的饭食莫过于康师傅方便面。“家务活”成为何顺东另一门必修课。每日起床,会把“家”的里外扫个干净,因为热爱,所以满心欢喜。13年家园文化的熏陶,“以站为家”的理念已经深入他每一个细胞。
我要成为井站里的“麦田守望者”
有着29年工龄的何顺安,先后在9个井站呆过,可谓是一个走南闯北、身经百战的老员工。丹7井中心站所辖来凤值守站要接铜梁片区页岩气,场站正大兴土木,加之来凤站流程较复杂,值守人员少,对员工素质整体要求高。
谁能担此重任?何顺安做出了选择:“我来站好这班岗。”
丰富的工作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他把控安全的“紫青双剑”。每日属地监督,施工方干多久,就在现场站多久,任何违章操作会被他立马叫停,整改后方可继续,零违章是他监督的最终目的。
场站大改中,来凤站员工寝室被拆除,中心站在外租用一间套房作为员工临时寝室,但何顺安坚持住在站上,平时就在一人宽的折叠床上休息。用他的话讲:“住在外面,不放心。”他就像“麦田守望者”一样守护着井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如一日淬炼出的丹7井意志,将如那燎原星火为永川作业区页岩气上产碰撞出汹涌澎湃的工业洪流。(廖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