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关于今年的经济走势有很多说法,但是形势严峻是一致的判断。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以及各国不得不采取的相对极端的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暂缓经济活动的防疫措施,使得全球经济时钟几乎在一瞬间停摆。由于疫情扩散和防疫态势的不确定性太大,这种经济停摆的情况会延续多长时间没有明确的预期,加上前不久所谓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全球股市史无前例地出现连续熔断的危险下跌态势,标志性的美国道琼斯指数累计最大跌幅超过五分之二,如果不是美联储新一轮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的全力拯救,美国股市全面崩盘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虽然对今年的全球经济还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整个态势与上个世纪大萧条的各种场景也好有一比。世界经济今年呈负增长态势是各方的基本判断。

  在目前的情况下,给定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最坏的假设,我们更关心今年国内的经济态势。我们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态势持较为审慎的判断。从景气分析出发,我们认为,只有直面国内外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态势做最坏的打算,才能精准实施我们的各项宏观调控的政策,争取最好的结果。

  首先,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呈负贡献是大概率事件。国际贸易在闭关锁国的防疫举措下,基本上是退回到上世纪50、60年代的封闭式经济为主的非开放式经济的状态。也是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形态。从加工贸易生产企业方面也有许多不利的信息,订单取消,甚至定金交付的订单也被取消。出口贸易企业,包括近年来每年以30%-40%增长的跨境电商企业,都遭遇运费3倍增长,最后一公里无人送达,供应不足备货困难,资金短缺等等问题,大幅增长的态势受阻。传统一般贸易企业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今年下半年,全年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很难达到去年的同等水平,这意味着贸易增长就是负数,国际贸易这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就是负贡献。一、二月出口负增长超过10%,三月份有所改善,但也是-6%点多。第一季度的数据提醒我们,应该做好今年进出口出现负增长的最坏的准备。

  其次,投资增长乏力。海外直接投资在疫情和其他因素影响下,今年增长水平应该有限,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不应有太大的期待。国内投资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产业投资。基础设施的项目和资金主要是各级政府牵头,逐渐正常复工后,这些项目和投资应该会投入运作。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增长有望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去年年底开发商拿地规模下降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不会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受疫情直接影响的是产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许多民营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和取消,企业复工也不能完全复产,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可能也很难达到去年的水平,更不说扩张性投资。还有其他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不管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因为严重开工不足,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投资增长。所以今年投资增长乏力是一个基本判断。

  第三,消费需求需要稳定支付能力。因为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的恢复还没有时间表。今年信息化产品的消费应该有比较大的增长,在教育、会议、疫情管理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等领域,互联网、信息化可能成为今年消费需求增长最大的亮点。另外的消费需求主要是一般消费,也就是吃、穿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这些方面的需求受效用最大化的影响,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主要创造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开工不足或不能迅速恢复的情况下,失业率上升意味着这些领域从业人员的收入会减少,这些群体的支付能力下降随之影响的是消费水平下降。这些群体应该是一般消费最主要的主体,他们的收入和支付能力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一般消费水平下降。综合整体消费形势,消费总量达到去年的水平似乎也是小概率事件,今年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堪忧。

  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和对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现状的分析,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出现-6.8%的增长。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改变这个最糟糕的场景,各类宏观政策资源如何整合和实施,尽最大努力把各种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争取最好的结果。

  实际上,进出口贸易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东南亚市场仍然增长,帮助出口企业稳定和持续这个市场的增长是政策的主攻方向。欧洲和美国这两个我国第一大第二大出口市场均是骤降态势。当前与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需要一些突破性思维。疫情严格防范带来隔离、停工甚至闭关锁国,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生态环境和正常秩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最低接触的模式拓展疫情严控形势下的贸易规模。帮助跨境电商解决运输成本上涨,运输渠道不畅通,最后一公里递送不到位,以及建立海外仓备货和电商融资等等问题,把困难的部分传统线下贸易逐渐通过线上来操作,这应该是突围当前国际贸易困境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是争取今年国际贸易最好结果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方向。我们也在认真研究国内疫情期间各类需求,从口罩、防护服、呼吸器、测试设备等防疫需求,到居家食品、保健食品、餐饮外卖、体育健身器材,以及互联网信息化产品等等的变化规律,给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信息资讯,提前生产备货跟进仍在严防疫情的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利用国内防疫控制中的经验也为我们争取最好贸易结果提供了思路。

  关于促进投资增长的举措,首先,政府投资,不论是项目还是资金,去年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已经做出了安排,只要简化流程,随着复工秩序的正常化,今年政府投资应该可以完成既定规模。按照简单匡算,基础设施投资有望适度超过去年政府投资水平。至于房地产的投资,相关调控政策需要保持定力,政府投资中已经包括了旧房改造和租赁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在这些项目中得到实施,不希望以炒房为主的房地产投资再次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让好不容易理顺的房地产市场秩序,清晰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调控前功尽弃。所以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增长放缓是具有战略性的既定方针。最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投资。服务业的全面恢复有待时间,所以关系就业创造,关系数以亿计的人群的收入增长和支付能力的工业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都是影响工业投资增长至关重要的领域。但是针对企业订单减少复工不足招工意愿下降,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面对动力不足。政策更精准的发力点应该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招工恢复生产的意愿,推动生产活动逐渐走向良性循环。财政的企业补贴资金,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费按照人头分发给回厂但复产不足的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保留了员工的就业机会,降低了企业的工资成本,职业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为全面复工复产,未来产品升级换代做好准备。对于员工来说,稳定了就业,稳定了收入,也利用培训提升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能力。货币政策不仅要持续提供宽松的流动性,当前更重要的是定向政策要更精准地落地中小制造业企业和各种创造就业机会的商业主体,包括提供所有新增就业的个体工商户。特别是有利率限制的政策性资金,如果能够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最有效且有大数据分析支持风险防范机制较完善的互联网银行来操作,低成本贷款资金将对承担着创造就业重任,迫切需要复工复产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无异于雪中送炭。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能够精准到位,工业制造业逐渐恢复活力,工业投资一定会跟进且水涨船更高。到年底,总投资能与上年持平或略高是完全可能的。

  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也要有新思路。传统的补贴价格的做法不会有太大的意义。近期人人有份的消费券也会事倍功半。因为在一般消费领域受效用最大化影响,稳定收入的群体不会因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日常消费,消费券对这些群体的作用只是用消费券替代同等规模的日常支出而已。对于收入减少的低收入群体来说,除非消费券能覆盖其减少的收入部分,否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具备过去同等消费水平的支付能力的。也就是说,人人有份的消费券并不能刺激消费的增量,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说不定还不能维持去年同期的消费水平。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这部分财政资金能够成为特定群体的收入补贴,对于促进消费,稳定一般消费水平,进而拉动消费品再生产和相应的有效投资,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整个市场机制失灵,在利率为零的情况下都没有贷款需求,消费市场萎缩,经济活动基本停滞。大萧条时期诞生的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由政府雇佣工人做一些无效劳动然后透支中央银行发放工资,产生支付能力促进一般消费,然后拉动再生产需要的投资需求,恢复经济活动良性循环。所谓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实施。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虽然原因与大萧条时期完全不同,但产生的经济不能正常运行带来的总需求下降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针对如何恢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准确地说是政策如何通过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就业人员的收入增加,减低企业的成本引导经济走向良性循环而精准发力。今年是我们扶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因此这个政策思路也关乎我们的这些既定战略目标的成败。

  如果我们能清楚认识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做最坏的打算,精准实施政策资源,做好自己的事情,今年经济增长由负反正我们是非常期待的,我们应该有实力也有智慧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