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建村40年来,共同富裕、长盛不衰;
一个村,改革开放42年来,与时俱进、引领潮头;
她就是建昌营村,一个典型的工农结合行政村,一个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没有“分田到户”的村。
改革开放42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党委班子用蒙古马精神演绎共富传奇。他们所做的一切探索,都是为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即习近平总书记讲的3句话:“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转”发展理念,演绎强村富民“传奇”
建昌营村位于赤峰市东35公里,是元宝山区66个行政村之一,村域面积6.66平方公里。该村是典型工农结合行政村,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没有“分田到户”的村。全村共计11个村民组,2387户、6396人,现有村办集体企业7家,服务单位5个,个体私营企业328家。1995年成立村党委,目前村党委下设6个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203人。
多年来,建昌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19年末,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9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
过去,建昌营村曾拥有两个煤矿、一家热电公司、一家铜业产品公司以及建筑公司、装潢公司、塑钢门窗厂、油漆厂和建材公司等11家村办企业,90%村民是产业工人,被媒体称为“草原华西村”。
改革开放42年来,建昌营村立足煤炭资源禀赋,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之路,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也成为内蒙古农村改革开放成就的印证和缩影。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村办企业效益大幅下滑。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对此,建昌营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过去建昌营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如今发展遇到困难,更要跟上改革的步伐,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以更大的担当和智慧,以蒙古马一往无前的精神,趟出建昌营村发展的新路子。
“转”土地经营方式,让黄土地变“金”
农民靠地吃饭。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计和希望。建昌营村自上世纪80年代一直实行集体经营耕种,人均耕地不足0.6亩,一度陷入“人多地少生产效率低下”的困境。如何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建昌营村班子进行了大胆摸索尝试。
2016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产生,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姚志军决定打破持续30多年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为此,姚志军率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挨家走访摸实情况,经村民代表表决,对3182亩耕地集体土地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流转,显著提高了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当时,每亩地最高价拍到了1300元,仅此一项就使村民收入每年增加近300万元,而且村民既从土地中分得流转金,还能以产业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一举三得。
通过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土地活力被进一步激发,这一重大转变也为全村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转型之路迈出重要一步。
2018年4月16日,建昌营村与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协议,通过集中流转土地1600多亩,搭上了以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快车。
2020年,建昌营村确定的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全力打造以“种苗+”为主题,以休闲旅游、种苗培育为核心,以农业博览、实训基地、文化创新、健康养生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种苗特色小镇”。种苗特色小镇总体规划面积2500亩,规划以平丰公路为轴,以现有成熟的和润农业园为基础,以建昌营村为发展腹地,辐射带动周边村,以“种苗+”为主题,以休闲旅游、种苗培育为核心,建设山上、山下两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农业博览、实训基地、文化创新、健康养生为延伸的完整的休闲特色产业链条,年产值10.5亿元。
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既有农民的丰收梦,更有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三产融合的美好蓝图,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建昌营村的村民们迎来了“大丰收”。
“转”企业发展模式,让“呆”资产变“活”
产业升级,率民走上“富民路”。针对村集体企业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情况,建昌营村“两委”积极适应新形势,抓好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相互融合。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从“转”字大胆入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元宝山区率先成立了村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审计、评估,将彩霸油漆公司、宝昌金属门窗厂、德汇装饰公司、饭庄、林汇塑业等企业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制,既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又盘活了闲置旧资产,同时增加村级收入,又是一个“一举三得”。建昌营煤业公司是镇村股份制集体企业,经公开竞拍后以2670万元成功转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68万元;成功转制并进行技改的泰隆建材公司,年生产高品质红砖5000万块,远销河北、辽宁等地供不应求;具有30多年历史的建昌营饭庄,转制后由过去的年上缴利润仅10万元一跃到现在的年上缴84万元……一个“转”字使沉寂的传统产业“转”出了新活力。
村企联建,为民打造 “聚宝盆”。建昌营村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汇聚村企强大合力,实施村企合作联建,项目联办。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双赢,努力走出一条农村基层党建与改革发展相融共进之路,让“企业获发展、村民得实惠、乡村有新貌。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元宝山区建昌营村的幸福图谱。作为曾经的老典型,如今的转型发展模范村,建昌营村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幸福梦想。
(王玉清 高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