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支持民营企业化危为机 “北京支持民营经济20条”落地实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哪些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政府部门作为“店小二”该为民营企业端上什么“服务包”?老板们最关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如何破解?经营中遇到了麻烦该向谁求助?专门为民营经济办实事、解难题的“北京支持民营经济20条”落地实施。

  “全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日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道出政策初衷,准入难、融资难、维权难、抗风险能力弱等一些问题仍困扰着不少民营企业,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有效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首都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禁额外对民企设准入附加条件

  北京市民间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放开: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电信、铁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承接部分竞争性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建设和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老旧小区、商业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

  具体的产业和项目方面,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三城一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还将建立向民营企业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每年向民营企业发布推介项目清单。

  记者同时获悉,北京将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清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和隐性门槛,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附加条件,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央企和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民间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比重。

  13项创新举措瞄准痛点难点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北京民营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实施意见》在服务创新、资金支持、项目支持、体制创新、疫情应对五个方面共提出了13项创新性举措。

  服务创新聚焦中小企业:探索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服务中心,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续贷难、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中小企业。

  政府也将给出“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为解决区域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海淀区、石景山区入选首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每年获30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

  一些重大项目也将获得支持。比如,定期发布应用场景项目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前沿材料、5G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国家和本市重大项目的应用场景建设;结合未来北京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运营需求,发布应用场景项目清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体制创新方面,北京市还将健全涉及民营企业的政策评估制度,梳理已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统计监测分析制度;建立民营企业促进工作评价机制。

  让企业家卸下包袱轻装前进

  民营经济能获得的“福利”不仅仅在企业上,还有企业家。“《实施意见》不仅为了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强调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激励和保护,在重视企业价值的同时注重发掘企业家‘人的价值’,部分政策制定的着力点从企业延伸到企业家本身。”北京市发改委这位负责人说。

  比如,文件首先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让企业家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同时,对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和宣传;此外,制定企业家培育计划,力争培养一批具有长远眼光、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

  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完善民营企业服务机制,坚持市、区领导走访服务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体系,兑现服务承诺;畅通企业反映诉求渠道,强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业服务功能,对企业诉求的办理情况进行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考核;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北京市还将建立完善疫情应对机制帮助企业化危为机的政策体系,助力企业实现疫情当前少减速,疫情过后加速跑;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在纾困、融资、用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