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产业赋能的“淄矿案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红梅 魏少青 韩建军

  牵手阿里云,建成全国水泥行业首个“工业大脑”,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生产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让建房子如同搭积木,实现由内向外、由依托煤向摆脱煤的华丽转身;无车承运打造“货运版的滴滴打车”,10万辆车引发产业链矩阵……

  在山东能源淄矿集团走一走,便可了解到多个产业赋能的成功案例。

  受疫情防控影响,今年复工复产初期,淄矿东华水泥公司部分人员不能到岗。该公司仅用1/3员工就保证了生产系统安稳运行,成为工信部复产督导组推介的典型案例。

  “‘工业大脑’智能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大数据技术显示了威力。”东华水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庆文表示。

  全国水泥产能过剩严重,水泥企业顶着“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帽子,时常面临被限产关停的尴尬处境。物联网大数据能否为水泥工业另辟蹊径,助力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

  淄矿东华水泥携手阿里云组成水泥“工业大脑”研发团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智慧生产流程再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探索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重塑企业竞争力,同时化解行业之困。依托阿里云技术平台,他们建设云计算中心、工业大脑、业务应用层三个模块,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打通数据孤岛,助力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

  “工业大脑”一经上线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提品质、降能耗,不断刷新纪录。项目运行近两年来,企业可比熟料综合煤耗和可比熟料综合电耗分别比国家标准降低8.34 千克/吨和7.39 度/吨,节煤节电减排产生的新增利润接近于东华水泥公司2017年全年利润总和。此举,为全省水泥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淄矿集团在打造高质量发展‘旗帜’的奋进之路上,借助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力争转调发展持续精进。”淄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立新说。

  因“煤”而生,依“煤”而存的淄矿方大公司几十年为矿井建设服务。如今,淄博矿区无一两煤可采,他们如何赋能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进军装配式建筑产业便是他们的良策之一。

  “装配式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建设周期短、空间布局活、整体自重轻、施工能耗低等八大优势,发展前景可观。”方大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容介绍。依靠65年建设施工的优势,方大公司与在钢结构装配式行业已有成熟经验的杭萧钢构公司强强联手,合作成立了山东方大杭萧钢构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为绿色建筑产业化的推动者和全产业链服务商。

  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产钢管束构件12万吨、钢梁钢柱4万吨、钢筋桁架楼承板200万平方米和新型墙材板材600万平方米,满足20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需求,实现年产值50亿元,并带动钢材、机加工、物流运输等多个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方大钢构取得中国钢结构制造壹级企业资质,获批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除了东华水泥和方大公司,在淄矿,还有一个非常亮眼的产业就是齐鲁云商。

  从一个单纯卖煤的小公司,转型成为线上平台运行的现代科技数字企业,齐鲁云商实现了产业裂变。

  据了解,齐鲁云商的前身是鲁中煤炭交易公司,最早的平台是鲁中煤炭交易中心。为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淄矿将鲁中煤炭交易中心改造升级为齐鲁云商,并引入政府股本,建成山东省首个具有生态圈功能的大宗物资交易平台,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网络货运、云仓智联、供应链金融、数据技术等一体化服务。

  “尤其是智慧物流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基础网络货运业务、运费保理、车后市场为主的综合智慧物流解决方案。”齐鲁云商董事长王德龙介绍。

  网络“无车承运”平台,类似于“货运版的滴滴打车”,使无车做承运成为了现实。目前已汇聚车辆超过11万辆,可以为货主和司机提供发运、承运、货物在途跟踪、线上结算等服务,形成“物流+大数据+互联网”的一体化物流产业生态。同时,他们嵌入车后市场服务体系,开展轮胎、加油加气、保险等车后增值服务。

  目前,齐鲁云商与青岛日日顺合作成立的云顺科技已拿到了山东省首张网络货运牌照;与双星集团合作开发出了轮胎销售新模式;与济铁胶州物流园合作打造上合云铁智慧物流平台等项目正在全力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