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西北油田:托起贫困山村致富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有金 连鑫龙 罗树华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喀群乡阔什巴格村坐落于昆仑山下,叶尔羌河畔,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4月12日,中石化西北油田驻阔什巴格村“第一书记”蔡奇峰和“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种下了寄托着脱贫致富希望的万寿菊苗。

  “目前,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今年的重点是产业扶贫。”蔡奇峰介绍,他们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规划出400亩土地种植万寿菊,是今年新上的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实施后预计每亩收益较种小麦增长5倍左右,受益户将人均增收近千元,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和避免返贫的保障。

  蔡奇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聚焦脱贫攻坚,针对缺技术、缺土地、疾病等7种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2019年累计实现脱贫81户353人,贫困发生率同比由32.7%降至9.8%。今年计划脱贫38户1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智志双扶激活力 提升素质拔穷根

  阿丽屯古丽·麦麦提,今年29岁,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靠政策兜底吃低保度日。蔡奇峰带领工作队多次到她家走访,鼓励她走出家门,通过技能培训,将村办“惠民便利超市”交由她经营。如今,超市日均营业额三四百元,她每月有1200元的工资收入。

  全村因缺技术致贫92户361人,占比50.14%。要拔掉“穷根”,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技能素质。

  蔡奇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专题培训、示范观摩等方式,提升村民技能素质、脱贫致富能力。

  艾力·铁木尔一家5口人,主要靠养牛羊为生。过去由于缺少技术,牛娃、羊娃存活率不高,养出的牛羊也赚不到钱。现在,他和女儿都参加了农民夜校,学习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现有存栏牛10头、羊25只,加上做核桃生意挣的钱,一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艾力一家也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产业就业两手抓 村民走上致富路

  刚刚乔迁新居的图尔逊麦麦提·阿吾提一家6口人,子孙三代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多渠道就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蔡奇峰说。

  阔什巴格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18亩,主要种植核桃、小麦、玉米,品质不高,经济价值低,村民增收困难。

  蔡奇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调查研究,寻找突破口,并结合实际制定了《阔什巴格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及年度脱贫攻坚计划。经过调研,他们决定以核桃提质增效为突破口,使其成为全村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他们邀请县林草局技术人员指导,引进新品种修枝嫁接,提升核桃品质,实现提质增效。2019年,对58户贫困户146亩核桃实施升级改造,每亩增产250公斤、总产量达450余吨,户均增收2700元。

  他们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庭院经济、“十小商铺”和劳动就业等,为村民多渠道增收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2019年,仅劳动就业一项,就使156户277人实现就业,年人均创收1万元以上。

  克尔木·巴拉提一家5口人,因孩子患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成为村里的特困户。蔡奇峰和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不仅让他的孩子享受到了自治区免费治疗的政策,还安排他和他的妻子到西北油田就业。

  现在,克尔木他和爱人在油田做保安和服务员,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孩子的病也治好了,还搬进了安居房。

  村容庭院同整治 山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阔什巴格村,洁净的乡村道路、整齐划一的安居房、充满时代感的家居设施,见证着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 古丽麦热姆·图尔逊站在自家小院前,一脸幸福。小院内,葡萄架上的藤蔓已吐出新绿,大棚里的蔬菜郁郁葱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工作队进驻之前,阔什巴格村村民散居在山旮旯里,过着简陋的农牧生活,传染病成为村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蔡奇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组织村民建起了规范的安居房、硬化乡村道路、完善水电设施等,还制定《阔什巴格村村容村貌整治方案》。

  阔什巴格村通过示范引领、村民互助、每周评比,开展新风尚、新气象、新秩序“三新”建设,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展现在眼前。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没问题!”蔡奇峰自信而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