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洋 任丽丹

●顺北52A井
4月13日,在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顺北项目部里人声鼎沸,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部署在分支断裂的顺北52A井突破后,类似分支断裂达到130多公里,估算石油资源量1.6亿吨。
顺北52A井是西北油田部署在顺北5号断裂带派生分支断裂的重点探井,在3月30日获得油气突破,完钻井深8137米,日产原油150吨、天然气5.9万立方米,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是西北油田复工复产后首口取得重要油气突破的探井。
“这次的突破源于我们创新思维,运用新技术,跳出主断裂带,积极探索油气储集新类型,扩大了顺北这块希望之地的油气‘丰收’面积,坚定了我们‘百日攻坚创效’行动的信心。”西北油田副总经理云露说。
线上“浇水”开垦油气“荒地”
在顺北项目部技术总监韩俊的脑海里,地下七八千米的深处,有一副苹果树图,主断裂带像树干,分支断裂带像树枝,而油气的储集空间就是一个个苹果。
自2016年,发现顺北油气田以后,科研人员在顺北2.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发现18条富集成藏的主断裂带。目前,1号、5号断裂是主力产建阵地,2019年建成了超100万吨油气当量产能阵地,正朝着150万吨产能阵地进发。
“随着主断裂带控储控藏控富集的油气成藏规律逐渐明朗,我们开始寻找着主干断裂带之外的规模发育储层,将研究重点聚焦到主断裂茂盛的‘树枝’上。”韩俊说。
地质团队从现有理论上不具备大规模油气充注条件的分支断裂入手,科研人员扎根在机房,线上辛勤“浇水”,创新了地震资料解释模式,发现5号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与油气发源地烃源岩连通,从勘探思想上突破了油气成藏的通源性瓶颈。
2018年11月8日,部署在分支断裂带的顺北501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原油294吨、天然气4.33万立方米。
“这里以前被认为不具备大规模采油条件,为了验证分支断裂的勘探前景,我们团队部署了顺北52A井。”韩俊说。
“网上足球赛”的“临门一脚”
“如果将钻井比喻成一场足球比赛,完井作业就是‘临门一脚’,如果‘射偏’,钻井将颗粒无收。”顺北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刘军说。
3月2日,顺北52A井钻至目的层,急需完井作业。由于地下8000多米的地质条件极度复杂,刘军当即组织党员突击科研团队,分为地质小组和物探小组,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开展云上攻坚,编制完井方案。
顺北52A井的钻井过程遇到多次放空漏失,累计漏失钻井液245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室内游泳馆。刘军说:“我们看不到地下几千米的地质体,这些放空漏失点能让我们看得地震剖面的特征,就像我们面对球门有了射门的方向。”
物探小组组长黄超利用钻井轨迹、测井曲线,远程连接勘探开发研究院智能云平台,目不转睛对着屏幕5个小时,将钻井放空漏失点对应在地震剖面上。然而,物探小组发现目的层顶面分层与地震剖面上的分层存在差异。一场“头脑风暴”就此展开,整整一个通宵,团队在视频群里反复论证,再与邻井对比,找到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将钻井上的信息准确的与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对应在了一起。
党员突击科研团队由此推衍,得出该井钻遇大的缝洞,从而导致钻井液漏失,判断进入目的层422.5米后仍有储层发育,这表示储集体内油柱高度至少422.5米,兴奋得一夜未眠的科研人员毫无睡意。于是,科研团队提出常规测试的建议,确定像溶洞一样的储集体的出液位置和深度。
“一波三折”终获油气大突破
3月18日,顺北52A井常规油管测试,没有油气显示。测试结果和钻井过程中认识的储层规模差异很大,打破了科研团队的认识,像一盆凉水浇到了头上。
科研团队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建议完井时加大气举深度,增大压差,排除工程上因储层污染或地层堵塞造成的油气卡堵;另一方面,地质小组重新分析分支断裂形成机制、储集体规模和连通性。
正值西北油田全面复工复产第一周,科研团队一头扎到机房,利用地震资料开展研究。地质小组组长朱秀香带领团队,从5号断裂带形成得机制,认识到顺北52A井具备发育规模储层的条件,这给科研团队吃了“定心丸”。随后,物探小组利用去强轴技术计算出新的地震体,两个小组碰头后,向西北油田建议,通过酸化解堵测试油气。
这时,钻井现场的深度气举也展示出良好的成果。3月23日,出口开始间断性产出少量原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海英说:“通过我们地质重新认识和现场措施来看,钻井钻遇的缝洞不是空洞,里面有油,坚定了我们实施下步措施。”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顺北项目部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对接,制定了利用酸液撕开地层“解放”油气的方案。
3月29日中午1点,顺北52A井开始酸压施工。酸压开井后不久,油压升高至16.3兆帕,10毫米油嘴每小时产油7.2立方米,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顺北52A井的突破扩大了断裂带的含油气面积,具有良好勘探开发前景与带动意义,为顺北地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新的支撑。”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