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调研“三农”工作。
■ 杨新元
当前,新冠疫情呈现全球大流行态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不稳定和具有不确定性,各国经济活动已经受到严重冲击和影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前期经济已受到一定影响,损失需要弥补,未来经济走向尚难以预测。在此背景下,“三农”尤其应发挥好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作用,努力降低疫情影响,积极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力争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从前期来看,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种养产业带来影响,疫情对正值上市的生鲜农产品影响大,对生猪家禽养殖业的冲击更为明显。二是对农民工就业带来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普遍推迟,部分企业至今仍未复工。三是对农村服务业带来影响,受疫情影响,乡村服务业几乎全部停滞,农村新业态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近期农村地区疫情已基本被控制,各项生活生产都在有序恢复,但要进一步降低疫情影响,还应补短板强弱项,尤其在健全完善农产品运销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和农业物资储备,以及农村应急管理机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以确保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长远来看,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十几亿人口吃饭和几亿农民收入以及全社会稳定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闪失。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好“三农”新篇章,要全面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真正做出成效。从农村内部看,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紧扣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通过多年来上下各级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已接近实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脱贫攻坚,已剩下最后堡垒,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全力发起总攻,夺取最后胜利。应保持旺盛战斗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慎终如始,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确保脱贫攻坚全面收官。重点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把解决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医疗保障、收入达标作为决战决胜工作重点,一项一项抓落实。要加大对边缘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的扶持力度,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二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随着境外疫情加剧蔓延,国际农产品贸易冲突日益加剧,农产品贸易被赋予更多的非市场因素。为此应深刻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在继续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重点立足国内资源,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自给水平。应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装备;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和仓储流通能力建设,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藏粮于库。
三是广开门路,综合施策,千方百计稳定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三农”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最关键。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农民增收幅度较长一个时期保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新冠疫情爆发后,受人员流动限制,农民工外出务工遇到困难,农民的务工收入大幅减少,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受到影响,千方百计稳定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为此,应继续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主动加强与输入地对接,帮助农民工安全返岗尽快复工;积极协助失岗农民工就近就地到种养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参与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支持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鼓励其发展电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稳步推动乡村酒店、民宿、农家乐复工营业,有序开放乡村旅游景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七、八年的探索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已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双向流动的障碍逐步打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加快形成。但应看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农村改革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新任务,农村制度建设仍任重道远。这场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的连锁反应,更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深入思考,“三农”发展更应遵循经济规律,更加符合实际,建立从容应对世界经济变局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系。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实现重要农产品基本自求平衡提供土地保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既规范有序,又各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迈出新步伐;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系统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减少种业等农业产业关键要素的对外依存度;强化乡村发展人才保障,创新乡村发展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各类人才流向农村干事创业,不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科学编制好“十四五”三农规划。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加具有紧迫性,更应从战略高度上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农业安全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应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确保农业安全底线作为“十四五”三农规划的编制依据,规划一批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实施一批农业产业振兴工程,做强做大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即使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后也能有备无患,保持定力,牢牢掌握主动权。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