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接龙!”每天6:30左右,航天科工203所十室党支部书记陈梅开始在微信里招呼大家通过“智云健康助手”自查身体状况。一方面,统计职工健康,保证不带“病”上岗;一方面,给打乱了“生活闹钟”的同事们叫个“早”……
防得住,干得成
“体温异常不出门,各类车辆别乱坐!”复工前,支委们对全室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针对路远、家有医务和社会服务人员、有幼龄子女等情况详细摸底,在充分掌握了各自情况的前提下,列出排班表,实行错峰或远程办公的等方式。
此外,针对室内工位紧张,室领导数次召开支委会并与班组长沟通,调整工位座次,发布固定工位通知;通过视频会、微信等形式反复强调各级安全防护,要求上岗人员务必熟知;以“口罩须常戴,交流别贴近”、“午餐分散坐,例会精简说”等朗朗上口的话语将要求在职工中传达;保证每日数次巡查人员执行情况;为保证大家到班前做好清洁和消毒等工作,支委每天早早到岗,为每个房间开窗通风,打扫地面和桌面,为各类把手、电话机等部位进行清理;定时督促值日人员取餐和及时清理工位环境。确保了室内科研生产工作在卫生、安全、有序中全面开展。
首批复工,党员优先
现阶段稳定复工,得益于首批复工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是党员,他们是工作中的骨干,他们是突击队的成员。他们结合责任令和合同要求,与外协厂家取得联系,梳理工作节点,捋顺可以马上承担任务的人员;他们将工作表排到每天、排到每个人;考虑到眼前及长远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列出种种可能和应对措施,为今日全室复工做好铺垫。
早布局,有章法
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或在整理单据,或在编写文档,或隔着办公桌低语沟通……除了佩戴了一层口罩似乎与以往没有差别。“今年我们工程组任务分外紧张,尤其是一部分重点项目,希望全组成员在复工之初就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务必每日上报个人工作日志,每周小组核实任务完成情况,半月更新一次进度情况!”某小组的复工视频会议上,组长对每位组员提出具体的项目落实节点要求。
明确复工细节
在复工后的每一天里,各工程组积极响应,严格执行防护要求,积极落实科研生产任务的开展。早在常规年假刚刚结束初期,室领导认识到此次疫情可能对相关任务有所影响,嘱咐各班组己梳理手中参与负责项目的计划节点。当接到开始轮岗复工的信息时,全室相关成员均踊跃反馈自己的工作需求,纷纷要求排班上岗,此时此刻的技术人员正在积极的追赶进度。
追进度,累技能
复工初期,各组采取轮岗、错峰上班的方式进行工作,因此某些课题组成员不能保证在同一天全员到岗,但组内成员克服困难,充分利用航天云信等信息化网络办公手段,在不违反保密要求的前提下,保证了技术信息和组内事务的有效沟通。组长们将组内事务划分为轻重缓急,明确下发到相关责任人,一个目标、一个节点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尽一切可能争取抢回一些损失。面对下发的任务,组内的成员没有一句抱怨和一丝畏难情绪,大家纷纷立下了“军令状”,一定尽快完成相关安排,确保全年工作任务不拖期。
轮岗复工时,室内成员按照部署合理安排工作和知识学习,利用在家的时间通过互联网积极学习知识技能、查找视频和论文素材,复工就位后立即将素材或思索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快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在家办公不放松,在岗工作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在全面复工后组内工作的无缝衔接,实现了组内员工工作状态的平稳过渡。
疫情防空关乎生命,科研生产关乎大计,在复工期间,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要警报一天不解除,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复工复产就不能有丝毫的麻痹。统筹疫情的防控和科研的生产,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道考验题。对面疫情的变化,能不能坚持做好各项防控措施,面对科研任务的生产,能不能科学安排,这考验的是能力水平以及责任担当。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的双胜利。
(张雅 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