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合理地给下属做晋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作为管理者,应该公平公正地看待员工发展需求,通过客观的评价和有规律的推进,做好内部梯队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2.jpg

  ■ 仲丹

  团队有大小,或三五人,或数十人,甚至更多。团队中的个体各有各的情况,有新员工、基层员工和成熟员工,还有主管或经理。每个人的特点、所处的阶段、发展需求和职业目标都各有不同。

  建议管理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把握好企业晋升政策。

  对员工的发展与晋升,一般公司内部都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员工晋升必须在这个平台上去实现,而不是部门负责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真正为员工考虑的管理者,会事先明确公司的晋升政策。比如,工作时间、专业技能、考核业绩等情况。假设一个员工想要晋升为主管,同岗位工作必须要满3年以上,专业技能要达到中级水平,要实际的专业方面的工作业绩证明。让员工明白必须在这个规则下,去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第二,梳理内部人才梯队。

  对政策的了解属于知彼,对内部员工的了解则属于知己。一个正常的团队,其人员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部门负责人(经理),中层(副经理或主管)人员,基层(一般员工和新员工)人员。

  这个分层表面上是固定和静止的,实际上还可以细分。比如,同样是中层,既可分成管理类型和技术类型,又可分成潜力员工和一般员工,还可分成资深员工和初级员工。要说晋升优先考虑的,自然是每个层级上潜力好的员工。所以,内部人才梯队梳理,有利于我们选拔优秀的人才。

  第三,晋升的维度:能力还是业绩。

  晋升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客观公正的做,会激发员工斗志。反之,会让团队人心涣散。那么,管理者提拔员工,是信任员工的能力?还是业绩?抑或是态度呢?

  首先,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员工,管理者肯定要重视,但若只是偶尔的能力强,就不能被持续重视。其次,从结果导向来看,业绩就是价值。如果要在能力和业绩中二选一,管理者通常会选择业绩。可见,员工虽然做出了业绩,但若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是不能晋升担当更高难度工作的。此外,不同的岗位,在能力和业绩选择偏重上也不一样。比如,管理岗位可能更加注重业绩,而专业技术岗位,则可能更注重专业技能水平。

  所以,一个人能够晋升,一定是综合考虑之后,才能够给他更高的平台。

  一句话,晋升永远是员工的刚需,晋升的大门要时刻向员工敞开。虽然晋升的权力在于上级领导,但资本却是员工自己挣来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公平公正地看待员工发展需求,通过客观的评价和有规律的推进,做好内部梯队的建设和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