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滔
近10年,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治理已成主流,但村(社区)干部队伍更新较为缓慢,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城市现代化治理理念滞后等问题。犀浦街道紧紧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目标,以队伍结构优化促进郊县意识破解和治理能力提升,持续推动村(社区)干部队伍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提能力。
全覆盖选才,力破郊县意识。犀浦街道全面贯彻区委决策部署,坚决落实“中优”战略部署,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全覆盖选才,输送新鲜血液进入一线,激活基层干事创业热情。2017年以来,先后分两批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遴选年轻村(社区)后备干部,通过采取“面向社会发布公告、笔试+面试、公开演讲、综合考察”等方式,发现了解参与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潜力资质,分别于2017年8月选拔社区专职工作者39人,2019年8月遴选后备干部40人,充实到村(社区)基层一线。
全天候历练,提升治理能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关键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一线干部每个人都要有几把“刷子”,尤其要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为此,犀浦街道积极推动村(社区)干部理念从农村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一是采取“挂职锻炼、跟班学习、专业培养”三种方式,对新选拔的40名后备干部进行锻炼培养。二是开设“犀·蒲公英学院”,培育村(社区)干部的现代治理能力,帮助广大干部补齐业务短板、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截至目前,开展专项课程30节次,培训800余人次。三是注重培养专业能力,鼓励村(社区)干部考取专业证书。目前,144名村(社区)干部中,有49名取得专业社工证书,占比从2017年的11%提升到34%。
全方位管理,勇挑关键岗位。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在此次村(社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大力选拔一批年纪轻、学历高、专业强的后备干部担任村(社区)重要职务。在遴选的40名年轻后备干部中,直接担任书记的4名,担任副书记(主任助理)的11名,重用的后备干部平均年龄29.6岁,最年轻的24岁,大专4名,本科11名。村(社区)书记平均年龄由49.4岁下降至45.4岁,主任(副书记)平均年龄由44.2岁下降至37.7岁,大专22名,本科1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比由57%提升至74%。犀浦24个村(社区)中,15个村(社区)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62.5%。
犀浦街道下一步将持续实施村(社区)干部有机更新,多渠道发现、培养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更多机会和平台,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心城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