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才
2019年12月27日下午,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池社区一社肖芬等4位居民为感谢社区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将“心系老百姓修路解民忧”锦旗送到犀池社区党总支书记钟炳熊和主任刘兴富手中,以表心中感恩之情。
“摊位乱摆、车辆乱停、私搭乱建、道路破损、线缆杂乱等环境‘脏’、秩序‘乱’、设施‘差’、品位‘低’”等是背街小巷的显著特征。犀池社区以党建引领发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邻里矛盾纠纷化解、“两委”服务供给、社会各界协同、群众广泛参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将辖区21条背街小巷治理改造为“天上没有‘蜘蛛网’、地下没有坑洼凼、墙壁没有广告箱、街边没有乱停放、污水排放沟通畅、大件垃圾勤清光”的良好局面。
治理空中网线除隐患。网络信息全覆盖给百姓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但网线乱拉乱牵乱搭却给小区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在犀池社区21条背街小巷住着近2万人的居民天空就显得尤为突出。社区“两委”班子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彻底“拆除‘天罗地网’,还百姓一片蓝天”的决定。去年3月,社区组织广电网络、移动、电信技术人员,深入到户有序清理拆除,通过两个多月艰苦工作,“蜘蛛网”得到彻底根治,居民们自发筹集资金,购买小国旗、小彩旗,把整个街区装扮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规范市场管理利百姓。农贸市场是城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质量。犀池社区玉龙七巷菜市场因摊位环境卫生差、地面差、噪音扰民,相邻居民意见很大,举报投诉不断。社区多次整治都因居民意见不一致而成效甚微。为此,“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居民家中,通过深入工作,与广大居民达成“拆除菜市场摊位”统一意见。被拆除摊位按要求全部进入铺面内经营,纳入社区管理体系,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强有力整治和多重并举措施,整体提高街道铺面出租率和居民出租门面收入。
打造特色街区解民困。社区管理的最大目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犀池社区背街上的房屋都是当年拆迁村民安置自建房,所有居民都靠出租铺面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为解决村民铺面出租有商家,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幸福指数有攀升,在“两委”班子成员带领下,结合犀浦区域环境、市民构成,大学学生聚集和双铁交汇等实际,在经过充分论证后,先后打造了“火锅一条街”、“人力资源一条街”、“技能培训一条街”等备受市民喜爱的特色街区。特色街区不仅解决了居民就业瓶颈问题,还规范了背街小巷管理,同时营造了夜间经济经营氛围,确保了居民经济收入。
修补小巷道路解民忧。背街小巷被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然“背”而“小”,但“小巷虽小,却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小巷虽窄,却是关乎群众日常出行的民生路。”犀池社区21条背街小巷建成时间最早的已达26年,由于建设时间久,普遍存在街道路面老化、部分地段路面破损,及绿化亮化少、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按照“路平、灯亮、墙净、植绿”要求,犀池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大力支持下,连续3年、分3次对所辖21条背街小巷的街道路面进行硬化改造,对各种“牛皮癣”进行清除。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改善了背街小巷的市容市貌,改变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大件垃圾处理解民怨。“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是我们社区‘两委’班子奋斗的最大目标”党总支书记钟炳熊如是说。在犀池社区,一个三口之家的安置村民,平均每家有15间门面出租。随着承租商的频繁更换,随意丢弃的大件垃圾随时可见,严重影响街道整体环境卫生。为妥善处置堆积如山的大件垃圾,社区自去年9月以来,通过社会组织建立大件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坚持每天对12个点位进行及时清理外,还根据问题菜单,对背街小巷垃圾问题坚持进行点对点集中清理,实现区域整治全覆盖、无死角。
实施“奔池引力·大融合”暖民心。采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工作开展,是犀池社区发展治理最根本的落脚点。社区21条背街小巷在没有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没有一个物管人员管理的情况下,能取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效,除了犀浦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主要的是社区实施了“奔池引力·大融合”的治理理念。他们将社会各界人士和居民共建共创共治共管共享融合在一起的叠加作用。何为“奔池引力·大融合?”钟炳熊解释说:“‘奔池引力·大融合’就是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士、更多的力量形成一种大融合、大联动来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的管理中,利用他们资源来共同擦亮社区治理品牌,引领犀池奔腾向前……”
近年来,犀池社区相继成立舞狮队、太极队、舞蹈队等10余个群众组织。以组织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让广大群众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归属感、存在感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大融合,从而积极、主动、自发参与到社区发展治理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