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浙江诸暨大唐街道的“袜艺小镇”,犹如一只巨大的“袜子”铺陈开来。
这种将土地规划做成袜子形状的大手笔,更多来自于当地政府的雄心——2015年,大唐镇(现已撤并为大唐街道)宣称3年投资55亿元、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创建全球唯一以袜子为图腾的“袜艺小镇”。
从“袜子”到“袜业”再到“袜艺”,每次不过一字之差,但对于这个“因袜而兴”的工业重镇,则意味着产业变革“三级跳”。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大唐农民白天在生产队出工,晚上回家偷偷织袜子。当时,一双袜子能赚一块钱,在生产队劳累一天才赚4角钱。这些为生计所累的地下织袜户,从中看到了致富希望。
一时间,这支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队伍,也在“围追堵截”中日益壮大。大唐袜业高峰时,聚集上万家企业、数十万名从业人员。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此“和全中国人的脚攀上了关系”,并赢得“世界袜都”的桂冠。
至今,仍有媒体报道称,“大唐的风中还飘散着很多靠袜子发家的神话”。
2014年,大唐袜子产量突破258亿双。据称,全球每四双袜子中,就有一双产自大唐。当地大批靠贴牌代工为生的袜企,却深陷产能严重过剩、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一双袜子只赚几分钱。
作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大唐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由“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构成的“袜艺小镇”,被寄予“重构袜业、重塑大唐”的厚望。
未来“只卖蛋不卖鸡”
一年前与蒋雷钟见面时,他边褪下塑料模特身上的连裤袜,边压低嗓门说:“我们这款独家产品,正反面都没有线头,图案可以达到刺绣的效果。”
大唐袜业“高手”云集,往往瞥一眼便知门道。在这款名为3D双面无缝提花袜批量上市前,老蒋是轻易不肯示人的。
“未来‘只卖蛋不卖鸡’。换句话说,只卖袜子不卖袜机!”他望着新研制的铁家伙,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目前连行业内最知名的意大利设备企业,也只知道其技术原理,却做不出同样的机器。
“我们申报了多项发明专利。”为了研发新式袜机,老蒋和团队9名工程师,花费4年多时间反复摸索,技术才逐渐成熟。用他自己的话说,连“棺材本”都垫进去了,老伴没少埋怨他。
1995年“下海”的蒋雷钟,此前是上海国营袜厂车间副主任,几经辗转来到大唐镇。当时,大唐已是全国闻名的袜子生产基地,号称活着的万国袜机“博物馆”。这位修理技术精湛的上海人,很快扎下了根,培养出一批批袜机修理工。
“过去抢着学修理,现在没人学了。”蒋师傅操着上海口音,说话不紧不慢。不过,他认为这就是进步。现在袜机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年轻人应该干更有价值的事情。
袜机是带动袜业升级的火车头。袜业发展催生了袜机革新,而袜机的革新又推动了袜业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10年,大唐袜机经历了手摇袜机、小电脑袜机和全电脑袜机三个时期。
即使采用全电脑袜机生产,仍不能解决袜头缝合的技术难题——一只只从流水线下来的袜子,袜头敞着口子,看起来像袖套一样。
缝合袜头是袜子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机器盲缝速度快,但袜头处会有一道突起的线棱。还有一种叫无骨合的手工对目缝合,可以保证袜子的品质感和舒适度。
与外商打赢专利官司
当时,进口织缝翻智能化一体袜机技术已经成熟,既能实现全自动生产,又能达到手工对目缝合效果。但接近30万元的售价,让中小袜企吃不消。
从2011年开始,浙江海润精工有限公司、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等袜机制造企业,将研发方向锁定在智能化一体袜机上。
早年靠经营进口袜机淘到第一桶金的杨志林,是浙江嘉志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13年,他认准了智能化一体袜机的市场前景,便带着几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开展技术攻关。
“为了防止技术外泄,门外还拴了一条大狗,警惕地盯着来往的陌生人。”杨志林笑着回忆。
然而,如何打破国外企业专利技术的垄断,又要遵守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成为大唐袜机制造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我们和国外厂商打了两年官司,现在终于打赢了。”杨志林并不避讳过程的艰辛和复杂。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晓东坦言,为了规避专利纠纷,专门成立了研究团队。他还找律师请专家,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应诉。
这些袜机企业研发的智能化一体袜机,改变了我国高端袜机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从2015年开始,大唐袜企纷纷用上本地企业生产的智能化一体袜机。
在替代进口之前,从意大利进口同类袜机价格约为30万元一台。“我们产品上市后,对方价格直降三分之一。”顾晓东告诉记者,国产袜机售价仅为10万元左右,性能能与同类进口设备媲美。
目前,诸暨智能化一体袜机的年生产能力6000多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袜机生产基地。
记者几次问及袜机成本,老杨始终笑而不答。“今年的新款设备明年就成了老款,赚了点钱就投到研发上面了。”杨志林说,大唐这几个袜机厂,彼此都知根知底,稍微一放松就会被对手超越。
“世界袜都”何以易主
2015年6月,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大唐的“袜艺小镇”,成为全国唯一以袜子为图腾的特色小镇。
此前,“国际袜都”是大唐最叫得响的名片。早在2003年,以大唐镇为核心的大唐袜业,年产袜子80多亿双,产值130亿元。产量占当时国内市场份额65%、国际市场份额35%。
当年如果不是西方媒体的报道,这些一心埋头苦干的大唐农民,并不知道“国际袜都”的桂冠,已经被人戴在自己头上了。
2004年年底,《纽约时报》记者戴维·巴博扎写道:“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别的人都不可能想到,产业集群会从社会主义制度中演变出来,并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小镇上率先垂范。
2005年,《洛杉矶时报》发表“中国的战略使它在袜都之战中占据上风”的报道,称这个江南小镇挫败了有百年袜业史的美国小镇佩恩堡,“世界袜都”从此易主大唐。
美国亚拉巴马州佩恩堡镇,从1907年生产袜子,其产量一度达到了全世界的八分之一。2004年,大唐产袜90亿双,佩恩堡只有10亿双。
相较大唐镇,无论规模、成本还是产业密度,这个美国南部小镇都无法比拟。以同样质量的厚底袜为例,大唐镇每双成本只有27美分,佩恩堡则需要41美分。除了廉价的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外,大唐对产业集群化的利用,是对方完全不能望其项背的。
若干年后,佩恩堡一位袜业商人回忆当年小镇衰落情景时说,“就好像有台吸尘器,把所有的人都从镇上吸走了一样”。
荣光不再的佩恩堡,眼看着一个叫大唐的国际袜业巨头,在遥远的中国小镇上崛起。 (刘荒 黄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