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周笑莹/文
穆鹏南/摄
孙昌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八十多年前杭州中央航校和空军抗战的故事。两小时的分享,乘着思想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翱翔。
2019年12月27日,在位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杭商传媒创作基地,由中国企业家日报社主办,杭商传媒、华语之声承办,杭州湾智库、跨湖楼餐饮集团协办的第十三期《杭商半月谈》如期举行。
当晚,著名作家孙昌建从《鹰从笕桥起飞》这本书出发,渐渐把观众的思绪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为这场精彩的分享担任主持。
孙昌建常常强调真实。他认为,真实是作家的底线。为了真实的记录和呈现,他花了诸多心血。在这本书中,孙昌建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国空军艰难的发展史,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空军血与火的丰功伟绩。
《杭商半月谈》当晚,他本来准备了十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但是讲到第五个,时间已经到了。
以下,是孙昌建的现场分享。
孙中山:航空救国
▲Part1:为什么会有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学员和教员都是一些怎样的人?
北伐成功之前,国内军阀割据。全国航空基础最好的是东北张氏父子、北平袁世凯以及广东军阀。孙中山提出了“航空救国”的思想,这个想法在当时是与时俱进的,当时中国陆军的力量比较强大,空军刚刚起步。清政府在末年就重视空军,王助、厉汝燕等皆是第一代去国外学航空的。北伐成功后,蒋介石提出“无空防即无国防”,要再办一座空军黄埔。
杭州籍学员丁炎
▲Part2:中央航空学校为什么选址在杭州笕桥,杭州籍学员多吗?
大家都比较好奇,杭州一直是温柔之地,风和日丽,不好战。之所以选在杭州,是综合了地理、生活、家乡情结等因素。当时选址,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不适合,上海位置太关键且离日本近,留下来备选的有杭州、洛阳、南昌。洛阳冬天训练风沙大,南昌当时距红色政权根据地近。加上希望有更多的杭州人报考,所以选址杭州。
杭州在全国是有影响力的。在1949年之前,一是西湖,二是航校。1929年,首届西博会,就有航空讲座。当年有传“北有清华,南有航校”。之后有全民的航空普及活动。航校还有运动会,省亲会。每一期学员毕业,蒋介石都会亲自颁发中正剑,并给学员的亲属报销来杭州的车票。杭州籍学员,有一位叫丁炎。丁炎住在皮市巷3号,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杭州的第一个支部的诞生地,这其中非常有故事。唐元良和唐中和也有非常传奇的故事,一对兄弟娶了一对姐妹。我对于每一个杭州学员进行了梳理。故事都在书里。
高志航
▲Part3:“八一四空战”是怎么回事情?
在“八一四空战”之前中国空军没有真正地击落过一架日本飞机。日本当时称我们“有空军无空防”,日本非常猖狂,将飞机飞到我们的机场,超低空拔掉我们的旗帜,耀武扬威。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再到八一三,大战一触即发,我军调兵遣将。当时想先下手为强,主要是去轰炸吴淞口附近日本的航母。但是当时有奸细将消息走漏,日本军舰就往公海跑了。
笕桥航校事实上已经清空。笕桥上空的“八一四空战”是意外之战。高志航的四大队从南昌冒台风天来杭州待命,日本从台湾飞来十八架轰炸机炸笕桥机场,没有驱逐机护航,因为中途不能加油。于是有了空中的遭遇战。
高志航当时说,15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四大队的油也快没有了。那些天是台风天,云层太厚,日本轰炸机编队就散了。结果高志航首开记录,采用空中游击战,打下日本的飞机。
有据可查的有两架被击落,一是在半山附近,一是在钱塘江附近。当时我们与日本的战绩是4:0。高志航从法国学的技术,又是不要命的打法,直上直下。他的训练非常严格,曾有学员在训练中就失事殉国了。
第二天,高志航等人继续作战,他曾想迫停一架日本飞机。没想到迫近的时候,日本飞机员拿出手枪击伤其手臂。八一五又大捷,受伤后,高志航自己驾车去广济医院,后上庐山疗伤。
蒋当时已经不让高飞,但一个月之后中国空军主力殆尽,他便又重返蓝天。因为当时航校门口有一标牌,上面写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等待飞行
▲Part4:四大金刚,重点聊聊高志航。
高志航生在地主之家,上的是中法学校,入军校后一开始他学的是炮兵学,后来知道航空有招,就坚持要学航空,后来是去法国学航空的。在法国的时候,当时规定中国学员不能飞跃凯旋门,高志航直接飞过去。在苏联的时候,别人质疑他会不会开苏式飞机,他直接坐上飞机就飞。高志航的儿子告诉我,父亲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牺牲是必然的,是命运使然,因为飞行就是使命。在我的访谈经历里,空二代、空三代的故事更加的曲折。
军官刘粹刚
▲Part5:为什么当年空军会有一首军歌叫《西子姑娘》?
当时,军官穿白色服装,所到之处,皆为人人钦羡的队伍,女学生亦以交空军朋友为荣;因此,后来许多二期同学都与杭州姑娘结婚。
和大家分享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军官刘粹刚在笕桥见到许希麟,一见钟情。许18岁,已是临平小学的校长。没有谈过恋爱的刘粹刚开始了质朴的追求。刘给许希麟写了许多封情书,许一封不回,甚至还改了错别字退回去。训练的时候,刘粹刚常常开着飞机,在许的学校和家上空盘旋。
两人最终结缘。他也不是高官,为了妻子出行方便,为妻子买了当时空军的第一辆美国进口的车。刘粹刚是“空中赵子龙”,个人击落敌军飞机最多。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刘粹刚义无反顾冲上前。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妻子那里,许希麟知道后吞36枚银元自杀,被救活,后创办粹刚小学,文章《念粹刚》列入当时的学校课本。许31岁再嫁空军。
.临平小学校长许希麟
●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友情主持 李 靖/摄
孙昌建和他的朋友们
◎杭州市政协办公厅主任郭初民:今晚是难忘的。我是一位空军的后代,关于空军的故事,我今天非常完整地听到了,有了一个更加深远的认识。孙昌建是杭州本土有温度、有思考、有才华的作者。我没有想到昌建挖掘了那么多的历史和人性。今天,我们确实有很大的责任把航校保护下来,同时思考怎么样去还原故事,怎么样去保存历史,怎样去对待生命。
◎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会长张建明:以前昌建兄写文学诗歌为主,为什么现在写很多历史,纪实性的文字?
孙昌建:年龄大了,有了更多人生的思考和沉淀。从文学到历史,是照进现实的过程。当时接这个题材,是一个工作任务。我因为收有1977年台湾版的影碟《笕桥英烈传》。于是我接了这份任务,从2014年开始写,2018年结束。关注这个故事的人真的很少,台湾也慢慢地遗忘了这段历史。
◎著名媒体新闻时评人俞柏鸿:孙昌建写空军故事,去记录,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有一种感慨,叫心潮澎湃,有一种感动,叫泪流满面。杭商传媒社长兼总编辑马晓才为孙昌建写的专访,我转发的当晚,原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徐志耕将军,也是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他很激动地说,其实军队的作家早就关注这个题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英雄的,这种英雄精神需要传承。最值得尊重的人,是尊重历史,挖掘历史,记录历史的人。
◎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从今天的分享中,我们听到了家国大爱,也听到了亲情小爱,有血色浪漫也有动人爱情。我也是空军的后代,我爸爸是空四军。我想问一下,昌建老师,关于空军还会再写吗?
孙昌建:笕桥航校会先告一段落,但还在找资料。因为就一本书的体系而言,这本书还不够系统,但空军还会继续再写,我关注跟笕桥一墙之隔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也有些年了,它的背后也还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
鹰的故事,起飞在杭州。鹰的灵魂,穿越过历史。鹰的精神,传承在心中。
节目结束时,全场起立,为八十多年前为国捐躯的中国空军将士们鼓掌致敬,久久不息。向空军致敬,向英雄致敬,向责任致敬,向历史致敬。
华语之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杭商半月谈》活动每隔半个月举办一期,是党政界、媒体界、学术界、工商界四界联动,更好地为杭州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