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
任正非
■ 王永昌/文
第四章
“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管理智慧
▲5.“奋斗者”是有长期回报的文化现象
显然,华为的这种做法主要不是考虑钱的问题,而是为了实现公司“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形成企业的奋斗文化,为了赶超世界同行的水平而采取“以时间换效率”的方法。华为高管周代琪曾阐述过华为的奋斗者文化内涵,“华为在企业管理流程上,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企业懒汉的懒惰只会使企业落后”。
华为的高管层试图让员工在危机意识中奔跑,在奋斗状态中成长为“英雄”“将军”,让员工懂得在代价中获得回报,“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任正非曾在《华为人报》上发表长文《天道酬勤》,批评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垫子即床垫,指华为加班多)、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现在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了,他指出这是危险的。“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华为文化只能是华为的。华为认为,只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才是奋斗者。任正非强调,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奋斗。我们把煤炭洗得白白的,但对客户没产生价值,再辛苦也不叫奋斗。2个小时可以干完的活,为什么要加班加点拖到4个小时来干?不仅没有为客户产生价值,还增加了照明的成本,还吃了夜宵,这些钱都是客户出的,却没有为客户产生价值。”所以,华为的奋斗文化,是讲效率、效益的,并不是说埋头苦干就行。任正非说,“我们不主张加班加点,不该做的事情要坚决不做,这方面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尽管华为加班制度早年已成为习惯,但后来对加班加点有了约束。
2019年5月18日,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了日本媒体和学者的采访。日本专利事务所一位专家问:华为有很著名的“奋斗者”的说法,华为无论在哪里今后都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我的想法对吗?
任正非回答说:“你的想法很对,我们认为只要努力工作都是奋斗者。假设我是一个音乐家,每天上班八小时,周末去度假,下周再上四十个小时班,你认为会成为音乐家吗?画家也一样,每天上班画一画,下班就不画了,你认为会成为画家吗?制造优秀产品的人的奋斗时间可能比别人多,我们就起了一个外号叫‘奋斗者’。成为奋斗者或劳动者是员工的自愿选择。劳动者享受准时下班玩、周末休息、加班给钱,经济回报上并不吃亏。奋斗者不要这些,就吃亏了吗?没有,成为奋斗者就给他分配内部股票。短期报酬是每年的贡献发成奖金,公司后面继续产生的利益跟他无关了。长期激励是用内部股票的方式,让你继续享受过去的劳动贡献。奋斗者退休以后可以保留公司内部股票,享受过去劳动的贡献。奋斗者配的股票数量不仅跟职级有关,跟奋斗贡献与年限也有关系。”
当然,奋斗者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以奋斗者为本,不光是讲劳动者,也包含了投资者,投资者也在奋斗,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参与这里面,他就要承担风险和责任。所以奋斗包含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企业要赚钱有效益。
▲6.“芭蕾脚”就是奋斗精神
据了解,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达39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华为智能手机年销售数突破了1亿台,中国市场首次超越苹果和三星,零售份额排名第一。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1月4日,任正非将其称之为“烂脚”的广告推到了世人面前。广告中,一只脚穿着优雅的芭蕾舞鞋光鲜亮丽,另一只脚却赤裸着,伤痕累累。美丽优雅与伤痕不堪,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广告词是,“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这个“芭蕾烂脚”照片和广告词,实际上说明了华为之所以是华为的原因,也反映了华为的奋斗者文化。
任正非曾亲自对这张“芭蕾烂脚”照片作过说明:“我们除了比别人少喝咖啡,多干活,其实不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成长的年限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点苦。所以我们有一只芭蕾脚,一只很烂的脚,我觉得就是华为的人,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么一只烂脚,它解释了我们如何走向世界……”华为光鲜的背后,是19万双“烂脚”艰苦走出来的,是奋斗者用辛勤的汗水灌溉出来的!在任正非的授意下,华为买断了这幅照片的广告播放权。
这张“烂脚”照片是美国摄影家亨利·路特威勒(Henry Leutwyler)的摄影作品集“芭蕾舞”中的一张,而这一张芭蕾脚照片荣获了大奖。从2015年1月4日起,芭蕾脚广告在全球许多机场及媒体投放。2015年3月19日,人民日报还专门为此发表评论:“这其中(芭蕾脚)有华为引以自豪的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企业文化,也折射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筚路蓝缕、努力开拓的不懈精神。”
唯有用伤痕累累的双脚趟出一条血路,才换来今天的成功与辉煌。
这双芭蕾脚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伴随华为成长的是风雨、苦水、血泪,是华为人长期坚守的艰苦奋斗精神。
▲7.从蜘蛛、蜜蜂、萤火虫、乌龟等动物那里吸取“奋斗文化”基因
任正非还用蜘蛛精神、阿甘精神来阐述华为的奋斗者文化。
任正非坚信,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在华为是不会被放弃的,要永远传承下去。他认为,“奋斗者”精神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特色,而是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观念。因为,你要成功,就要奋斗;你要吃饭,就得打工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世界上没人为你做马牛,你凭什么不工作而享乐,让人家挣钱养活你呢?
任正非说,在世界上,我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不管狂风暴雨,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管网破碎多少次,它仍然孜孜不倦地用它纤细的丝织补着它生存的网。“数千年来没有人去赞美蜘蛛,它们仍然勤奋,不屈不挠,生生不息。”
任正非很善于用各类动物特性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和情怀。比如,他说,“我最欣赏的是蜜蜂,由于它给人们蜂蜜,尽管它多螫,人们都对它赞不绝口。不管您如何称赞,蜜蜂仍孜孜不倦地酿蜜,天天埋头苦干,并不因为赞美产蜜少一些。胜不骄,败不馁,从他们身上完全反射出来。在荣誉与失败面前,平静得像一湖水。这正是华为人应具有的心胸与内涵”。
1997年春节期间,华为市场部秘书处主任杨琳在海南旅游出车祸去世,任正非深感痛心,并亲自写了《悼念杨琳》的文章,赞扬杨琳就是华为的无名英雄,华为就是由千万只萤火虫点燃的:
“华为的光辉是由数千微小的萤火虫点燃的。萤火虫拼命发光的时候,并不考虑别人是否看清了他的脸,光是否是他发出的。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仍在发光,保持了华为的光辉与品牌,默默无闻,毫不计较。他们在消耗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华为是由无数无名英雄组成的,而且无数的无名英雄还要继续涌入,他们已在创造历史,华为的光辉历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当我们产品覆盖全球时,我们要来纪念这些为华为的发展贡献了青春与热血的萤火虫。”
任正非也非常赞扬和倡导乌龟精神,他在2013年干部工作会上以《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为题发表讲话,盛赞乌龟精神,批评了创新问题上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现象。
任正非经常提醒华为人:汽车还是汽车,豆腐还是豆腐,不要轻易侈谈什么颠覆式创新。当时,到底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度成为公司内部争辩的重大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式创新会超越宝马,但任正非却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也是能学习特斯拉的。因为,“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挡、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当然,特斯拉也可以从市场买来后两项,我也没说宝马必须自创前两项呀,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
任正非主张,华为还是要发扬乌龟精神,靠长期的艰苦奋斗,一步步踏踏实实向前走。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因为有先天优势,跑得飞快,不一会儿,兔子与乌龟已经离的有很大一段距离了。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它要先睡一会,并且自以为是地说即使自己睡醒了乌龟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乌龟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当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五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经济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爬呀爬……一抬头看见前面矗立着‘龙飞船’,跑着‘特斯拉’那种神一样的乌龟,我们还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过他们吗?”只要华为人不保守,勇于打破目前既得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潮流,我们华为人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小步慢走但持续不断向前走的踏实奋斗精神。任正非说,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这种精神也是华为人奋斗的理性。“我们不需要热血沸腾,因为它不能点燃为基站供电。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创造价值为基础。”
要让人人明白希望在自己手里,努力终会有结果,奋斗终会出成效,是金子终会发光。
▲8.从“狼性优势”走向“灰度”文化
华为一贯自觉不自觉地倡导具有像狼一样的市场灵敏嗅觉和强悍快速的群体行为。人们也常常一度把华为的企业文化提炼为“狼性文化”,把任正非视为“狼主”,把华为人看为“狼群”。后来,任正非曾多次解释并明确指出:华为从来没有正式提过“狼性文化”。但也不可否认,华为曾一度提倡要学习和发扬狼的优点特性,华为要培育“一批狼”。所以,说华为文化有“狼性文化”特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华为之所以被看成是极具“狼性”的企业,是因为华为人特别擅长团队作战,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屡屡获胜。华为人总有一股团结作战、同仇敌忾的气势。
华为在起步和成长阶段,国内通信市场大都被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西方公司垄断,只有靠左冲右突、进攻拼搏中求得一些市场边缘地带的份额。华为一度倡导“狼”的特性,似有“饿狼扑食”、“攻击性竞争”之状。所谓的“狼性文化”也是逼出来的。不然,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下来,不可能有现在的华为。
1997年,在《建立一个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的文章中,任正非首次提出“必须建立一个适应‘狼’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的主张;1998年,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任正非进一步概括了“狼”的优点,明确华为要有“一批狼”:“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所以要构筑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去奋斗,在新机会点出现时,自然会有一批领袖站出来去争取市场先机。市场部有一个狼狈组织计划,就是强调了组织的进攻性(狼)与管理性(狈)。当然,只有担负扩张任务的部门,才执行狼狈组织计划。其他部门要根据自己的特征确定干部选拔原则……”
华为在早中期相当长的一个发展阶段,任正非常以狼为例子,借用“狼”的特性来总结华为经验,驱动华为赶超性发展。毫无疑问,狼的三大特性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也反映了华为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当然,狼的确是有勇敢、善战、机敏的优点,而且任正非对“狼狈”作了新的独到解释,并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比如,有人曾问任总,作为总裁,您如何发现员工中技术最强的尖子人物?
任正非回答说,把目标瞄准世界上最强的竞争对手,不断靠拢并超越他,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公司在研发、市场系统必须建立一个适应“狼”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吸引、培养大量具有强烈求胜欲的进攻型、扩张型干部,激励他们像“狼”一样嗅觉敏锐,团结作战,不顾一切地捕捉机会,扩张产品和市场。同时培养一批善统筹、会建立综合管理平台的狈,以支持狼的进攻,形成狼狈之势。狈在进攻时与狼是形成一体的。只是这时狈用前腿抱住狼的腰,用后腿蹲地,推狼前进。
任正非说:“我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狼是很厉害的,它有灵敏的嗅觉,有很强的进攻性,而且它们不是单独出击,而是群体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这三大精神,就构成了华为公司在新产品技术研究上领先的机制。我们按这个原则来建立我们的组织,因此,即使暂时没有狼,也会培养出狼,或吸引狼加入到我们中间来。也就是说,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谁是狼,也不可能知道谁是狼,但有了这个机制,好狼也会主动来找我,有了一个好狼,就会有一群好的小狼。”“因为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我还不清楚未来的世界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合狼生存的组织构架和机制。即使第一代狼不行了,第二代狼又出来了。”
任正非也把比尔·盖茨比作“狼”:“现在我们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就是:未来信息世界的发展变化速度非常之快,不一定是老狼,不一定是最有经验的狼,也不一定是有国际水平的狼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很可能是一匹小狼突然发现了食物,然后带领所有的狼去捕捉食物。这个小狼是谁呢?美国是比尔·盖茨,中国呢?当然也有。”“比尔·盖茨是一匹小狼,一匹在白茫茫、一无所有的北极圈里发现了一堆食物的小狼,所有的狼都跟着他享受这堆食物。他就是信息潮流的领头人。我们公司也有几匹好的小狼,如郑宝用、李一男等,现在他们已是有经验的老狼。”
任正非还强调说:“许多优秀的狼不合作,就是狼吃狼,那样的狼的目标不是扩张,而是霸住自己的家。它已不是狼,狼的天性是合作。”
这就是任正非和华为对“狼”的特点的诠释,而且一度强调的比较多。社会也曾把华为文化概括为“狼文化”,但华为自己并没有明确提过“狼文化”。
针对社会上的误解,2008年,任正非在《逐步加深理解“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讲话中,专门作了澄清:“我们没有提出过‘狼文化’,我们最早提出的是一个‘狼狈组织计划’,是针对办事处的组织建设的,是从狼与狈的生理行为归纳出来的。狼有敏锐的嗅觉,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挠坚持。而狈非常聪明,因为个子小,前腿短,在进攻时是不能独立作战的,因而它跳跃时是抱紧狼的后部,一起跳跃。就像舵一样操控狼的进攻方向。狈很聪明,很有策划能力,还很细心,它就是市场的后方平台,帮助做标书、网规、行政服务……我们做市场一定要有方向感,这就是嗅觉;以及大家一起干,这就是狼群的团队合作;要不屈不挠。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世界上的事情没有这么容易,否则就会有千亿个cisco(思科)。狼与狈是对立统一的案例,单提‘狼文化’,也许会曲解了狼狈的合作精神。而且不要一提这种合作精神,就理解为加班加点,拼大力,出苦命。那样太笨,不聪明,怎么可以与狼狈相比。”
随着华为发展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加之员工压力过大,华为人也越来越感到“狼”的两面性,意味着“人性”才是企业最终所要追求的。“狼”在人们心目中确有“凶狠”“残忍”的“不人性”一面,但“狼”的机敏、进取、群体优点及其对企业管理、对人的奋斗激励作用,则是永远值得倡导的。
后来,任正非在讲话中就有意减少并淡化了“狼”的话题,而越来越重视更为丰富的人性文化,强调华为人是兄弟姐妹一家人,要相互仁爱善待。任正非经常说,我们一定要关怀部下,这是我们的弟兄;现在的华为人不要忘记过去华为人的贡献;他还亲自写文章悼念因公因病或意外事故死亡的华为人;华为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活动和家庭生活;对竞争对象也更强调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总之,华为逐步完成了从“狼性”到“人性”的转型,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加班加点等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外部的竞争对手也由更多的单向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抛弃过去那种敌对式的竞争、零和竞争、恶性竞争,取而代之的是与人合作共赢的良性竞争。任正非甚至为过去低价竞争导致一些同行企业破产而“后悔”。
任正非曾专门讲了“铁军是打出来的,兵是爱出来的”道理,要求领导要爱惜士兵,不然就不会有士为知己者死。
对网上曲解华为的“狼文化”“床垫文化”(“垫子文化”)现象,任正非解释说,“床垫不是文化,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床垫只是一个睡午觉的工具,它不能传承。其他公司睡午觉也许不用床垫,因此‘床垫文化’没有推广的价值,也不一定需要批判。狼与狈是对立统一的案例,单提“狼文化”,也许会曲解了狼狈的合作精神。而且不要一提这种合作精神,就理解为加班加点,拼大力,出苦命。那样太笨,不聪明,怎么可以与狼狈相比。华为的企业文化,绝不是让各级干部又凶又恶,我们也不支持把这些人选拔进各级管理团队。文化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精髓,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向心力,提供了一种人际相处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需要人们心悦诚服。又凶又恶的人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是靠威严来撑住自己的软弱,这种干部破坏了华为文化的形象,这种人不是真有本事,我们要及时更换。我们强调奋斗,并不是逼迫员工,员工只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尽职尽责工作就行。我们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要关爱员工,关心他的能力成长、工作协调的困难,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关怀他的生活。公司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薪酬奖励制度,建立了完善优厚的社保、医保、意外伤害保,及各种有益于员工的文体活动,我们各级干部要不断宣传这些好的机制,并落实它。员工在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中,应该有一种满足感,不要期望无限制地去拔高它。员工在网上发牢骚,要自我适度控制,牢骚太盛防肠断,社会对公司误会了,就麻烦多了,公司被拖垮了,你再骂谁去。就业是双方自由选择的,不喜欢华为,还有许多好的公司,你都有选择的机会。任正非要求“裁员时我们要友好,请人家吃顿饭,欢送欢送,送点礼品。我们不是有劝退指标吗?劝退最高可以送12个月的工资,我们有这些东西都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各级部门要善于理解公司这种友好的态度。华为公司各层管理与人为敌是不对的,一定要与人为友,要真正与员工做朋友。”
这是华为所谓“狼文化”的大致过程。随着企业发展到新阶段,华为的企业文化也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而实现了转型,即由处于追赶期的被称为有着狼性的文化(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华为的确认),但企业员工的血气方刚和强悍不懈!确实是得到充分体现的,到了华为的业绩进入到处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阶段,华为的企业便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宽容、妥协与灰度的文化水平。
华为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尽快告别“狼性”时代,唱响“人性”“宽容”“合作”的主旋律。当然,今天的华为,在机敏善战、群体协作的“狼性”精华得以保留的同时,其仁善关爱、合作共赢的“人性”则得到了全面充实和提升。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任正非和华为人的“仁爱之心”。1997年年初,华为市场部秘书处主任杨琳在海南旅游出车祸去世,听到噩耗,任正非顿时“惊呆了”,因为在半个月前的市场前线汇报会上,她代表市场部全体秘书作了题为《最无私的爱 藏于最深的心底》的发言。任正非亲自写了《悼念杨琳》的文章,对杨琳和华为人表现出无限深情。文中写到:“休假归来,郑黎告诉我杨琳在海南旅游出车祸已去世了,顿时我惊呆了。我还问了是哪个杨琳,郑黎说是市场部的杨琳……顿时我泪如雨下,多么好的一位同志,我们从此再也看不见她了”;我曾想“春节后杨琳调到我的办公室来,给我做几个月的秘书,我来带一带,培养培养这些革命功臣,不要忘记这些英雄。旅游车的相撞,使她成了我未能上任的秘书,我悔不该前几年不能挤十分钟与她多说几句话,也算送一送她。这些年来,我几乎卖给了市场部,不停的让我出访、接待客户,竟然很少有时间与员工谈心,这会成为我将来的一大悔恨”;“半月前,在来自市场前线的汇报会上,她代表100多名秘书发言,把‘最无私的爱藏于最深的心底’。那震撼人心的语言,句句都是她心灵的呼唤。华为正是由无数的平凡人物的呼喊,创造了自己光辉的历史。我又一遍读了第四十二期华为人报‘最无私的爱 藏于最深的心底’,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多么好的文章,多么好的人,多么真挚无私的呼唤,这篇文章,成了她留给我们的遗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她。她,是华为的功臣,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