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扶贫家门口,乐了翁婿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12月1日,雨后晌午时,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阳光铺洒山峦大地,驱散嗖嗖寒意。

  密林中走出翁婿俩

  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233井区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工地上,从山崖密林中一前一后走出两位测量施工人员。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年轻人,只见他用GPS卫星定位仪接收定位确定测量点位,做下记号后,就前往下一个测点施测。后面紧跟着的一位年龄稍长,他从背包里取出已经写好点位的小测旗,插上点位后,即把彩色纸屑撒在点位上,再用可以降解的环保油漆做下标记,就近找一个树枝,把标有测点的红色彩条系好,这个点位的工作才算结束,之后再去下一个已经测好的点位上做标记。

  从早上天刚亮出工,到下午6点过(有时会晚些)收工,这一老一少就重复做着这样的工作。这就是油气勘探第一道工序——测量作业布设检波测点的工作。一个项目根据工作量大小,有的多达10多万个,这个项目这样的测点有4万多个。

  “真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久了,我们刚从山里面测量出来。”

  “没关系,你们辛苦了。”此时早已过午。

  “你们还没有吃饭吧,中午去哪里吃饭?”

  “没有吃午饭,早上出工时我们带的馒头,中午就在工地上将就一顿,晚上回去再吃热饭。”

  “那你们先吃午饭吧。”

  说话间,老少二人各自从背包的一个塑料食品袋里取出一个比拳头稍大点的玉米馒头吃了起来。

  “你们没有带水出来?”

  “带了水的。”看着他们干嚼着冷馒头,笔者问到。此时,只见年龄稍长的从背包里随即取出一个保温杯,自己喝了一口后,再递给身边的年轻人。

  这是笔者一行在勘探项目工地上,亲眼看到的测量施工作业人员用午餐的场景。

  进入工地前,项目测量管理人员告知,工地上正在施工作业的几十个测量小组中,有一个父子施测小组。这一下子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宣传题材,决 定前去采访。按照采访计划,这天,上午先去采访钻井机组,午饭后再采访这对父子测量组。

  午后,在R1199测线上,笔者一行见到了已在路边等候的父子俩。先问姓名,年长的说他叫余向前,年轻的叫陈浪。一听姓名不一样,正当笔者纳闷时,“他是我女婿。”余向前指着身边的年轻人说道。“原来是这样的父子俩。”

  在勘探队打工不吃亏

  随后的采访中得知,余向前今年45岁,陈浪今年21岁,他们家住项目工区地处的四川省兴文县古宋镇光明坝村。陈浪说他从职高毕业后,先在川东平昌县那边接受了4个月的勘探测量专业的技能培训。经过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先是在其它勘探队里打工。不久前得知家乡正在搞勘探需要测量人手时,就毅然辞去川东那边的测量工作,回家还动员岳父也一起,来到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物探203队正在施工的项目上。经过现场岗前考试合格后,翁婿俩也就上了线。笔者造访时,他们已经在项目上干了一个多月,每天能施测40—50个检波点。

  问及余向前、陈浪在家门口找到活干的感受时,翁婿俩会心地笑了笑说:“在勘探队打工稳当踏实,不会吃亏,单位上都是按月按工作量结算,及时打到我们的银行卡上的,不担心干了活收不到工钱。还有就是每天干了活,还可以回到家里住,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喔。”

  说罢,余向前和陈浪又继续沿着测线施测。踏着山间泥泞小道,翁婿俩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密林中。

  “项目测区所处的文县,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宁233井区三维勘探项目外聘的1720多名季节性临时工,大多来自贫困地区。项目上接纳他们,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既是对国家扶贫困工作的支持,对于项目施工来说,也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队伍。

  “扶贫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油气勘探行业比较特殊,但我们也应该为扶贫工作尽一份责任。像勘探作业施工对乡民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我们是严格按当地政府青苗损失的标准进行补偿,绝不让农民吃亏。”

  项目管理人员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李梦香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