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春风过“耳” “用心”传承 ——记黄氏采耳技艺传承人黄烈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019年11月26日,对成都采耳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烈华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好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他和他申报的黄氏采耳技艺经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专家组评审认证,通过审核符合入库条件,获得认证、入库荣誉证书,获准入库《中国传承·人才智库》,从此他的采耳技艺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标志着黄氏采耳领先一步,翻开行业管理发展新篇章。

2.jpg

  作为成都市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会长、成都市锦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采耳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烈华感言道:“这是对黄氏采耳这一非遗技艺传承的最好的支持与肯定!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也与社会各界长期关心支持成都采耳事业分不开的。我会一生感恩,同时将加强行业自律,带领建设好成都采耳队伍,不遗余力地为采耳技艺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努力。”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价值弥足珍贵。

  “掏耳朵”俗称“小舒服”,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是一种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的民间手艺,它是老成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掏耳朵”由来已久,其历史渊源已无从考证,明代醉月子编撰的《精选雅笑》中亦有精彩记载,掏耳朵“亲历者顿觉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真乃小舒服也。”

  黄烈华告诉笔者, 据说在古代,采耳是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的服务。采耳在明末清初时流入民间,并融入到传统理发行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也没有被湮灭,从而得到了保存与传承,如今更是发展成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的民间手艺。黄烈华对于采耳的喜爱溢于言表。这种酥酥痒痒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黄烈华说:“你要练采耳之前,首先要练一下端水,看它抖不抖,心静了水自然而然就很平稳了;同时采耳主要是练一个巧劲。”为了保证每种工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一直坚持自己制作工具,甚至有些特殊用途的工具,更需要他亲自设计打造,经过多次实验,才能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用心”是他成功的诀窍。采耳第一需要“心静”,另一个需要“不怕”。因为“术业有专攻”,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背后是时间累积精进而成。

  黄烈华说:“说到掏耳,其实几天就能学会;但你要掏好耳,成就掏耳的升级版采耳,恐怕不用心钻研是绝对不行的!”他一直用端杯花茶、蜡烛掏心、剥鸡蛋皮、香烟夹丝来练手艺。事实上,采耳是一个高风险的行当,因为稍一手抖,就会出大问题;哪怕一个师傅出了问题,也会给整个行为带来难以计算的惨重损失,也给整个行业带来致命打击。因而采耳师傅都是小心翼翼,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追溯黄氏采耳绝技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已传承四代。最初由黄烈华祖父黄世发起。1963年3月出生于四川什邡的黄烈华,是黄氏采耳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在他走投无路时是这门手艺让他活了下来,他也靠着采耳,过上了好日子。因是家中老小,备受溺爱,父母感觉这样下去不行,遂将谋生的掏耳朵及评书技能传授给他。

  上世纪90年代初,黄烈华开始经商,由其为人豪爽,勤奋有加,事业很快便小有成绩,但如何把祖辈传下来的黄氏采耳绝技光大,传承下去的愿望却日渐迫切。时光流转,2008年,经过多年考察,走访成都及周边县市,聚集了30多位民间掏耳高手,组建团队,交流技艺,探讨心得,加以记录、总结、编汇,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采耳职业操作规则。在经过培训后,在宽窄巷子景区用规范的技术、标准的形象、热情的服务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这一老成都的民俗文化。

  历经黄氏采耳技艺传承人黄烈华等四川匠人的不断努力与总结,采耳技艺逐渐完善,并由最初的掏耳朵基本手法衍生出十几种掏耳朵招式及众多专用工具,后又加入按摩技法,采耳成为鲜明特色老成都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黄氏采耳亦成为成都景区一景,让各地游客赞赏不已。

  随着采耳行业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为提升整个行业发展,在黄氏采耳技艺传承人黄烈华的带领下,通过进一步制定规范和行业标准,强化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同时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所有从业人员作好本职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让这项成都独有的民间绝活发扬光大。

  黄烈华笃信,此次获准入库《中国传承·人才智库》必将让黄氏采耳技艺如虎添翼,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助一臂之力,“黄氏采耳”这项古老的技艺必将老树生花、如沐春风,并打造出全新靓丽的成都名片。

  (彭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