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麻雀寻亲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江苏)徐月祥

  小镇敬老院那位张奶奶死了,寿终正寝,八十九岁。秦院长拨通了张奶奶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亲侄女张晓雅的电话,考虑到老人家的老宅几年前就被张晓雅卖了,经过商议,决定就放在敬老院为老人操办后事,侄女因为费用问题,一再吞吞吐吐,不太爽快。其实在张晓雅的心里,还有一件事情至今耿耿于怀。

  好在老人丈夫老宋家的门头还有几个侄儿侄女在社会上混得不错,一再追问张晓雅当初变卖老宅的钱弄哪里去了?迫于压力,张晓雅承诺一切支出由她负责。第二天丧事如期举行。尽管唢呐声声,哀乐阵阵,一来老人毕竟年龄大了,在无儿无女的当下,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哪里能够活到如此高龄。所以敬老院大多数孤寡老人还是以看热闹为主。二来就是老宋家门头的侄儿侄女,那也是隔味的亲情,触及不到心口,说不出疼痛,更谈不上伤感,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解脱,更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看。既然如此,那么也不能太寒酸,尤其是张晓雅几年前公然把他们老宋家的一处老宅卖了,所有收入据为己有,既然当初信誓旦旦承诺,将来老人的一切赡养和后事皆有她张晓雅操办,如今却想草草收场?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应几个侄儿侄女强烈要求,在吹吹打打的两天时间里,两匹纸扎的高头大马、轿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尽管张晓雅压根不想拿出这笔钱。第三天十一点正式入土为安。张晓雅看着自己花费了几千元给老姑和姑父新修的小阁楼,心疼之余,那种理直气壮的一丝欣慰自眉间舒展开来。按照农村风俗,老姑入土之后,她的侄女要去坟墓哭灵,不管真哭还是假哭,这个章程是一定要做的。几个侄儿侄女一番劝说,午饭后回去无话。

  转眼之间,老姑去世一个多月了,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老人去世三十五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逝者的女儿要面向东方哭拜呼喊,当地人称为“望五七”,在此之前,尽管逝者已经入土,然而她的魂魄依然恍恍惚惚在老屋周围游荡着。必须经过这一番超度,逝者终于明白自己已经死去,从此才真正离开人间。张晓雅在她的老姑曾经住过的房间南边的路上,置办了几样超市买来的点心,焚烧了纸钱,跪拜之后再次去老姑的坟墓看看,这一去不要紧,一件让她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打死她都不会相信。那就是在姑姑姑父新修的坟墓阁楼上,发现一个鸟巢,正当她四处打量寻找可疑的飞鸟,不远处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一只红麻雀特别醒目。张晓雅的心头仿佛有一阵针扎的疼痛,禁不住泪眼婆娑。

  一直纠结于心,令她耿耿于怀的正是这只红麻雀。那是两年前的春天,她带着自己十岁的儿子前来看望老姑,正好一只麻雀从老姑打开的南窗口飞在老姑的房子里,看到张晓雅和儿子来了,麻雀更加惊慌,不停地在屋里乱飞乱撞,就在她和老姑在屋外走廊里唠着家长里短,屋里的麻雀早被张晓雅的儿子抓住了。儿子爱不释手,当他看到隔壁的木工用红漆刷染一只木墩,这个调皮的孩子灵机一动,乘机把那只麻雀从头到脚染成红色,特别好看。临走的时候,张晓雅的老姑才发现,老姑说什么也不让孩子带走这只麻雀,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张晓雅两年来一直感觉老姑太小气了,尤其是她的儿子,每当提起这个“姑外婆”,儿子都再三摇头,那种心灵的疏远,何止十万八千里!

  你知为啥?原来这只麻雀几年前就与老人结下不解之缘。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看到一只麻雀落在她的窗台外边,一双小眼滴溜溜向着她端详着,“兴许是饿了吧?”,老人自言自语,随即起身,把早上自己吃剩下的一点稀粥放在外面的窗台上,不一会儿,那只麻雀果真又来了。从那以后,老人每天都会在窗台上放置一点米粒,或是碎饼干。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看不到麻雀,老人就像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回家一样的担心。有时候老人在走廊里晒太阳,麻雀也会来凑热闹。一会儿歪着脑袋凝视,一会儿上蹿下跳。刚开始还怯生生地看着老人,后来渐渐熟悉了,有一次竟然从走廊打开的窗口飞到张奶奶面前的拐杖上,张奶奶刚想伸手去摸它,突然间又飞到她那一头稀疏的白发上,而且还用鸟喙梳理几下她的头发,那个瞬间的温暖,对于老人而言,仿佛这一生以来,唯有自己小时候母亲给自己梳头才有的感觉。从那以后,这只调皮的麻雀就被老人视为自己的女儿一般。

  不仅如此,听说在人们为老人操办丧事的那几天,这只麻雀就一直在附近盘旋,时不时从远处飞回来落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张望着。张晓雅在听到这些孤寡老人的陈述后,一种五味杂陈的酸楚,让她特别自责与愧疚。当她掏出手机拍下老姑坟墓阁楼上这个鸟巢,再转眼寻找柳树上那只红麻雀,红麻雀腾空而起,唯有那个渐渐飞远的背影,似乎那样不屑,又似乎是那样的嘲弄……